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
读书评论:
-
老K脸09-08文字厚实情感充沛的文化随笔,书籍的装帧也很美,遗憾的是与期待中能带有科普内容的小册子不太一样,所以遂于这段历史多少有点意犹未尽。
-
晨边公园12-18唐克扬简直一当代余秋雨,xjb抒情言之无物,令人十分不适,这种货色怎么还能参加建筑史学术会议,令人费解
-
文森03-222020年3月。北魏洛阳之辉煌,本身即历史,是天下缩影。《洛阳伽蓝记》描绘了千刹盛况,一眼万年,兴衰弹指。此书选题极佳,作者出于建筑设计专业背景,主要取考工怀想视角,镜头切换于城市、建筑、绘卷,入笔视角独到,宫殿楼寺塔阁台,各为人类心灵史的蕴载。“二元视觉”的艺术感知方法,兼及建筑和影视新知,大有助于理解空间,通晓物性。可惜艺术上发散过多、修辞过剩,虽颇多可圈可点的亮眼文笔和片刻深邃,却没能归纳出核心问题,是为无骨。喟叹过多,大段言之无物,究是体系排布不精,内容沉炼不足,缺少事-物相证的精神,所以研究和叙事稀薄,人物事件几乎无痕,非史家著。当作散文倒颇有看头。城市是人类文明集萃,见与不见,都是集体无意识的折光。“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苏轼笔)。在花(兴)与尘(废)之间,进入历史循环的永恒。
-
恶毒的菠萝王子06-27“繁华”的毁灭往往比繁华本身更激动人心
-
冬至02-263.5,感情再节制一些就好了,还不如写写自己考察时的一些细节来补充
-
海扬尘06-25念住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
砂丁07-22一部介于城市规划史、古建筑史、考古文博和学术随笔之间的著作,语体上有一种溢出于历史滞重的简逸和轻盈,但所谈论的内容毕竟又是错综的。稍微不足的地方是说理部分往往同义反复得太多,有点噜苏冗赘。惶惶至洛,时雨翩跹。
-
爱弥儿07-28回看三千年国史,洛阳应该是最失落的城市了吧,前两千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甚至是国都,而如今虽然还有石窟、牡丹、水席,却成了一座三线工业城市。由西向东,西安洛阳开封,这条古都中轴线重新崛起之时,才是中国回归历史本位的时刻。
-
越石赋扶风06-20“将来完成时的预言”和“过去完成时的”追忆仿佛是相对而立的镜子,呈现出真实或幻象,“花”与“尘”轮转相替的变奏,是城市生生灭灭的宿命。绵延不绝追忆传统的开始源于《洛阳伽蓝记》。
-
聶㊣ ✈ 馬騮07-14雜七雜八地說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看法 不是歷史 也非藝術 算散文詩罷
-
阿盏08-143.5星。作者信步游走在伽蓝寺和永宁塔的文字与考古想象里,辅之以文学考据、建筑规划学、考古学、比较文化学,在纸上编织了一个鲜花著锦般传奇的北魏洛阳……文字初读很美,天马行空的行文思路也很惊艳,但或许是太过沉溺于“历史时空感觉”,这种惊艳很快成为了阅读的负担,如同重珠叠翠的饰物让人眼花、配料过繁的珍馐吃起来也易生腻一样。掉书袋大概也是学者类作家创作的通病吧,写着写着就把感性的散文写成了理性的论文,但有的地方读起来又比余秋雨还矫揉造作…此外,间隔出现的黑色插页非常干扰阅读思路,尤其是面对知识储备如此丰富的文本。减一星。
-
吾丧我07-04一本倏然而起又戛然而止的掉书袋作品,对文献的理解和考古材料的引用也存在问题。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句作者会突然用残缺的语句开始描写什么故事,也不知道这个莫名其妙的故事会在下一句以什么方式突然终止。——全书的感觉就跟表纸上掐头去尾的元略墓志一样吧颗颗 请找个正经人来写洛阳(追求语句的美感和概念的堆砌之前,先讲个能让人听懂的故事吧)
-
不封不树07-12英文名是真好(The Ash of a City),部分题材和视角也抓得不错。但笔调实在是拖沓,结局后的数章更是画蛇添足的典范。每两三页必引某个心理/人类/历史/建筑/文学理论,同突然蹦出的黑色背景配文字说明的图片插页一起扰乱读者的阅读节奏。各方面素材面面俱到然后轻松地滑过,几乎是毫无意义地炫耀学识,很不高明。感觉就适合现在大学里文学协会成员的审美。我是白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