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译林幻系列)
读书评论:
-
阿尔吉侬03-31和《无敌号》相似的异星故事。场景的设定和描写都细致,但是故事要晦涩和破碎许多。印象最深的场景只有双生体科学家和飞船中的一行几人挤在小小的舱室中,互相郢书燕说着各自的文明。如此纤细,如此危脆。
-
Sein03-31作为早期作品其实已经够了 略有情趣的异星探险故事 至于说内核或是主题 就是奥威尔式猜想、与他者接触的可能性、反人类中心主义
-
z.04-02关于伊甸星的社会生态的设定很有意思
-
Vane03-23直到这一本,人类才恢复理性,也只有这一本,有了真正的戏剧性冲突。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社会,你所谓的帮助很有可能是另一种毁灭。不要碰南极的企鹅,也不要留下一地垃圾。我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生物。同理。
-
Witt03-30因为莱姆以宇航员的视角对伊甸星进行了大量的直白描写,导致想象力严重缺乏的我差点要中途放弃,尽管我还是一个机械出身的工科生。但看到最后宇航员们经过与双生体的艰难沟通并逐渐建立起对这个星球的认识,才开始震撼起来,并马上就联想到了《普罗米修斯》。对于地球来说,也可能存在着某种高等的外星文明,因为某种意外来到地球,看到他们在打仗,在屠戮同类,在创造各种幼稚可笑的意识形态,在彼此欺骗,用无数的谎言去掩盖过去的罪行......经过一阵伦理道德上的思考,外星文明觉得无法从自己的角度去干预人类,于是他们不留痕迹地离去,而人类为了自身腐朽的尊严,选择否认曾经见过外星文明......
-
Chicago03-25原来伊甸星球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比人类社会更为高级。似是而非的统治者,完全隔绝的信息传播,使得整个伊甸社会越来越封闭,达到了无法组织的效果。最后两个双生体不愿意走,也不愿意留,更不愿意被同类毁灭,只想被人类这外来人毁灭的结局令人震撼不已。
-
艾柯君03-27人类中的圣母真他妈烦。宇宙之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能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
昭晰04-03不一样的莱姆,进入很快,果然查到是早期作品。简单台词就能表明人物态度与性格的方式值得学习。“飞向星空的火箭有什么理性可言?”“但你知道,根据概率,还会有更美的。”
-
小五04-03前半段读得有点累,看着莱姆的文字,脑子里建模一样浮现出逐渐立体的伊甸星。文明之间互相的想象、触碰、试图理解,也是对人类社会的某种隐喻吧。(以及最后的结局,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挺好的。
-
高哉高仔03-30心情复杂 算是一个后续作品的铺垫吧
-
欢乐分裂09-183.5;读莱姆一定不要被前文大段说明性或描写性的文字劝退,读到最后会有惊喜,本书的设定依旧是我们在科幻片中常见的模式,然而对于超经验的文明生态和生命体机能、异星文化的未知可怖样貌之勾勒,仍具有强悍想象力——前半本在无法界定的介质中摸索前进的悬疑感与惊悚氛围,为结尾的悲壮悲伤提供逻辑基础。人类总会以地球的社会结构和文明模式去推断、介入甚至重建,或“高尚感发作,在这里制造秩序”,宛如殖民手段在另一个星球的镜像,殊不知所谓「伊甸」恰是更高阶的、升级版的统治模式,优胜劣汰的生存机制、面目不清的上位者、信息的全面被掌控,一切都看起来如此熟悉。
-
电话听听09-04“一个不能凝聚起反抗力量,不能把敌意倾泻在一个具体人物身上的社会,实际上就被解除了武装。”令人不寒而栗的万人坑,高悬的骨骸,黑暗笼罩的石城,诡异的城市,未知的谜团笼罩在我的心头,有一点压抑,又有一丝兴奋。我在想这本书是否是对于作者波兰犹太身份的一个回应,一幕幕伊甸星的情景,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对大屠杀,集中营,隔离区,象征性的对应。
-
穸苑花深无地08-11很想拍成电影或者音乐短片。当他们在伊甸星上许久之后的一天,伊甸下起了第一场细雨,伴随着彩虹、远处的落日和玻璃镜面,两个双生体在离他们不到五十米的地面凝望他们,整个故事就伤感起来。船长说当初我们偏离了路线就是应为它太美了,暖白色的球体在宇宙中,让周围的星星都黯然失色,异常美丽的光芒。随着他们的离开,在记忆中的伊甸星会更美。
-
MOO09-10【波兰】这种意犹未尽的写法蛮好的,原住民对天外来客无动于衷,入侵者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探索这座险象环生的星球。两个不同进化分支的族群会给对方下怎样的定义,莱姆对全新星球的细节表现给星际探索蒙上未知的恐惧,我觉得最迷人的就是那些外星面貌的构想和绵延,最后转到政治隐喻也是有点意思。
-
阿莱夫08-11前半部分的人物描写塑造、情节逻辑都显得有点薄弱,主要是大量词汇描写陌生星球上的奇异景观,以及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臆断猜测,过多的描述词汇和段落读起来有点疲累,虽然想象力丰富,适合作为绘画灵感,但人类的想象不会太脱离人类范畴。后半部分情节和主题逐渐明朗,人类对不了解的生物文明群体是没有权利谈“帮助、解放、拯救”之类自我感动的高尚词汇的,即使你以为他们正在被屠杀被迫害需要帮助,但那都是你以为的你看到的,任何生物文明都自有其发展进程,这些也许不过是其历史中的一环。而外生物文明的干预很可能带来的不是帮助,而是毁灭。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让我想到印第安人。在这部1959年的小说中莱姆就已经开始思考人与其他宇宙生物文明的边界,以及在共同存在的宇宙中不同物种间的道德标杆,这类思考是莱姆科幻小说的一大特点。
-
Quentin08-04这本比前面读的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略差一些,主要是前面太冗长了,环境描写太多,故事是莱姆最喜欢写的与未知生命初次接触题材,在这本书里已经能看出莱姆在中后期的雏形和灵感,本书中的外星生物还是有些时代印迹的影射,解释也略多了些,构思和文笔还是足够功力的。
-
丛林宜歌08-13有一些指代还是很明显,比如莱姆提到伊甸匿名统治者的统治方式是“对信息的选择、禁止和封锁”(和《1984》里的Big brother如出一辙,他不需要名字,他饯行“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历史,谁控制历史,谁控制未来”)除了信息把控,还有纳粹一样的基因把控(批量生产低能儿进行隔绝奴役)但是代表理性的医生并不赞成插手干预:我担心你们的“高尚感”发作,会想在这里制造“秩序”,一旦付诸实践,即意味着恐怖(也就是段义孚《浪漫地理学》里所担心的的浪漫主义亦会通往激进的民族主义)
-
渡边08-16和《无敌号》一样,也是人类飞船迫降在陌生星球而后展开冒险的故事,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神经机械学家和医生组成的理智小队一路探究星球上的奇异见闻,书中对外星球的细致描绘对读者的“脑补成像”能力挑战极大。前十分之九几乎全是描绘和信息不对等下人类视角的揣测,最后一章才终于和伊甸星人实现“跨服通话”,气氛突然就“1984”了起来。这本可算作莱姆的一次想象力炫技,但落点仍在人类自身。“一个不能聚集起反抗力量、不能把敌意倾泻在一个具体人物身上的社会,实际上就被解除了武装。”
-
偏執機器08-18124 太多外星环境和技术操作的描写,最失望的一本莱姆,到最后也不过是你一生的故事和一九八四。“可是我没见过哪篇小说、哪个故事,甚至哪个传闻写到我们所经历的情况。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发生的!”“因为无聊到不值一写。”“不,新意还是有一点的,这种星际鲁滨逊。等我回到家,要是我的天赋足够,就把它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