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读书评论:
-
且耐清贫读我书08-12鬼节读鬼节,道教根据佛教的体系打了个补丁
-
疯马07-19虽然收集了一些资料,读起来十分不舒适,有些啰嗦,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原文就是如此。
-
尘世的费昂纳05-16以为是社会史,其实更像是探讨文本生成的
-
叶玄华10-17深刻地记住了目连救母,以及不懂佛教不要轻易碰中古史的训诫……
-
Jimmy4709-18得到听书一个节日能走进千家万户,并持续上千年,一定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每个社会细胞中。同样,七月半鬼节的流行背后有个历史事实,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僧人不再远离尘世,而是走入普通人家成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而这得益于“目连救母”故事的广泛传播。农历七月其实象征着多种对立调和,其中既包括炎热和清凉、成长和成熟的对立调和,也象征着阴与阳、生与死的对立调和。最初佛教让中国人产生兴趣,其实是因为佛教人物往往都有强大到夸张的法力。中国古代底层民众,听不懂那些大道理,更容易被“巫”一样魅力四射的佛教人物吸引。目连便是中国古人心中的“巫”中明星。
-
mullet200511-21外来的佛教如何融入本土,目连的巫属性融入民间宗教的节庆的作用,同时中国冥界的形成和完善的痕迹。
-
小细11-30题为“中国中世纪的鬼节”,本来抱了期待看到多样的民俗内容或者深度社会历史分析,起题作者还引用杨庆堃的制度型与扩散型宗教框架,结果整本书基本上都在讲“目连救母”,各种经啦变文啦宝卷啦,还有神话背景和作为巫的目连,鬼节的宇宙观也主要是目连救母呈现的世界。虽然也涉及了什么鬼节连接家庭内外,包纳社会各个阶层,从本土到影响之内的内容,但是真的目连救母含量太高了吧。
-
或曰09-26写得比较好看,文献较为多元,但各因素之间的勾连好像不够紧密、深入。
-
这么近,那么远12-31按需。本书展示了一位当代美国学者对这个古老中国之节庆的理解,以局外人的角度隔岸观火,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该书连导语、结语共分八部分,概括了全书主要内容及分析框架,综述了鬼节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及东亚流行情况及其多重意义,并将宗教分为“制度型”和“扩散型”,以此来修订鬼节的定位。随后几章探讨了佛道两教流行前的鬼节风俗,及包括盂兰盆经在内的多种古典文献。
-
澄心06-26不知道是哪方面的问题,第一章导论语言不顺。
-
JUNWK133410-13参考资料列了好多,其实就主要是围绕目连救母变文展开的唐代盂兰盆节考。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挺丰富的就是感觉有点碎,佛教与家庭的一节里讲到中国的佛教通过目连救母的叙事,将原本直接指向祖先的祭祀转化为通过向僧侣献祭而间接地尽孝,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但疑问在于,为什么整个传说能一直固定在救“母亲”这个角色上?后世这个故事移植到二郎劈山救母也还是救母,事实上作者搜集的某一个变文确实是有过将被救的角色移植到“父亲”上的尝试,但并未成功)。另外我个人觉得目连救母的某些变文和观落阴有些相似之处,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相关联系的梳理……
-
无欲无求无心情09-18出新版本啦!侯老师可以把《十王经》翻出来吗,那本写的更好吧。
-
血源2出了吗?10-23作者自己试图着重从“下”的角度描述和理解鬼节,可惜所(能)引用和参考还是多来自于“上”的权威的文献。最后三章的深入讨论还是没有令我兴奋,停在了【确定它是一种把中国各阶层连接起来的、介入家庭宗族仪轨、并作为平民和佛道两教的中介的节日】结论中。
-
Serendipity11-29改个毕业论文就出来卖钱了。看到评论里面还有纠正译者的,佩服够仔细。
-
西郊那边11-23这不就是幽灵的节日再版嘛,128页48块,能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