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
读书评论:
-
两块方糖11-17看了直呼牛!真的是抽丝剥茧地看书,太厉害了。感觉和我看的完全是两套资治通鉴,自己看,就只能看个热闹,讲解出来才知道里面有多少弯弯绕绕!
-
云淡风清11-19熊逸的这部《资治通鉴》解读,讲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纷争,相对于春秋时期的贵族争斗来说,参战的士兵已扩展到平民百姓,死亡也达数十万,早已失去了贵族的气息。而春秋时期,平民和奴隶只是战场上拉车、赶马、做饭等等做杂事的人,就如同中世纪为欧洲骑士服务的人群,欧洲直至拿破仑执政,才真正迈入“战国”时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想总结历史,以便让以后来者在阅读中吸取经验教训,用司马光的原话“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这部《资治通鉴》的解读本,以商鞅和连横合纵两条主线贯穿始终,当重要事件未记录时,则引入《史记》等历史书籍,自然也不乏作者熊逸对历史事件的自我认识。
-
文心谈书说影11-13很好读的一套书,看了2已经开始期待3了,史料详尽言语幽默,一本书看下来根本没有时间歇息,会忍不住一鼓作气看完
-
四叠半主义者11-12小开本,多分册,拿在手上很舒服,读起来也很有成就感。第一辑听的音频课,这次看书别有一番风趣。熊逸属于我的“舒适圈作家”,读他的书永远不会踩雷,对于他这样的博学者来说,禁止发散是一种残忍,于是乎借着资治通鉴的文本不停跑题,信马由缰,习惯了主题阅读的人大概会觉得晕头转向,而擅长走神、爱好闲扯者却能自得其乐。
-
弥小木11-11有被这套书的包装美到,随便一拍,都是好看的。当然,在内容上,也很好看。看着厚厚的,读起来却丝毫没压力。悄悄说一句:千万别在睡前看,因为看着看着,一不小心就熬夜了。
-
此身此时此地11-09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于像你我这样终日忙碌的普通人,没法沉下心来研读这号大部头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熊逸版》这套书,用白话把上千年的历史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免去闷头读原著枯燥。
-
芥子书屋11-12“做人要读经,做事要读史”,而《资治通鉴》,则被称为是“经史同炉”的一部巨著。《资治通鉴熊逸版》以资治通鉴为引子,结合后世研究观点,包括近些年专家的著作,抽丝剥茧,挖掘出埋藏在典籍背后,历史深处的秘密,带我们一探历史真相。对《资治通鉴》的解读、质疑、判断、分析,非常精彩。语言跳脱生动,很有代入感,我们读后,会觉得历史不再枯燥,而是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并且就在身边,是可以触碰的,而不再束之高阁,敬而远之。
-
浮生十七11-11能这样读资治通鉴让我觉得非常舒服,这样的书也适合带着小朋友一起读,是一本尊重历史,也尊重读者的书。
-
月下黑11-11我们对历史经验的汲取,使我们超越生命的局限,成为超级长寿的物种。有能力借助几百上千年的深厚经验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
无斋公子11-12读《资治通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反复阅读和揣摩,每次阅读,都会咂摸出新的滋味、新的感悟,而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就是我们研究《资治通鉴》的一根拐杖,有了它,我们就能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把握《资治通鉴》的核心价值。
-
游啊游的游11-11在书中随时可以看到作者幽默的语言,读到这里,我们往往会心一笑,对故事又有了更加生动的了解。比如孟子说魏襄王“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作者说这就是在说魏襄王是“傻大胆”、“混不吝”,我们一下子就懂了。
-
格野11-10从书中纵观战国的崩解和秦帝国的崛起,与齐宣王、赵武灵王、战国四公子等历史知名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看精彩的战国大戏,体验历史境况。
-
阿斯酉11-11这个装帧绝了,一片式精装硬壳,附满了文字,合起来是磁吸式。这个设计太厉害了吧……内容很有意思,一开始需要习惯,之后就好很多了!考证的内容也不少。
-
王小线11-13得到做的这套《资治通鉴》是真好。很喜欢它的装帧,特别用心,俑绿和俑蓝。为什么会使用这两种颜色呢,罗胖介绍过,因为这一辑主要讲的是战国晚期和秦朝的历史,所以他们定制的是秦朝兵马俑复原后的主色,通过这两种颜色的交叉融合,让它能够真正的体现出大秦帝国的气度。
-
做个喜悦的人11-10如何才能吃掉『一头大象』?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熊逸老师却让这件事成为可能的事。《资治通鉴》就像文学史上的一座大山,熊逸老师的这套书,找到一条捷径,带你征服这座山。不难读,可以试试!
-
桃花石上书生11-26书做得真漂亮,但没有过度包装,阅读和珍藏两相宜。熊逸的解读深入浅出,大人孩子都适合看。读史是一辈子的事。
-
宝木笑11-18“变”是司马迁的书写情怀,而“稳”则是司马光的治史底色。《史记》更偏重感性一些,汪洋恣意、大开大合,司马迁要让后世子孙解开枷锁、一飞冲天,所以《史记》读起来文学性更强,是很过瘾的。而《通鉴》更偏重理性一些,老成持重、底线清明,虽然司马光内心也是期盼自己的经典传世,能如经书般润泽苍生,但其首要目的还是要写给皇帝——司马光期盼能够通过让皇帝更圣明达到自上而下四海承平的理想状态。所以,《通鉴》更像是一部献给成年人世界的大书,毕竟成年人的世界,终不似,少年游。
-
王食欲11-12还挺不错的,旁征博引,史料鸿富。写了篇长书评。期待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