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读书评论:
-
。10-28为了完成制度史的作业读的书。在国内专门研究宋代台谏制度的书好像不多,基本都是分散在集合性著作的某一章。这本书之所以打四星,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制度史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框架:从静态维度分析制度结构,从动态维度探讨制度现实运作的偏差。让人比较眼前一亮的是,虞云国先生敏锐把握到破坏台谏制度的很大程度在于皇权的集中,皇帝的纵容致使相权敢于肆意破坏台谏。之所以扣一星,是因为部分的论述有点重复(例如皇权是破坏台谏稳健运行的实质因素),而且表述略有模糊(例如作者强调元丰改制对于台谏结构变革的影响,但至于“变”了什么、为什么“变”没有说清楚,分散在全书的各个章节,而且缺少一定的前后比较)。此外,阅读这本书之前最好具备一定的宋代制度史的基础(至少知道宰执、两省是啥)。
-
羡龙在田06-20制度的條紋梳理的還可以。但兩宋三百年太複雜了,一本什麼小的書,即使單寫一個大制度,也是顯得粗疏了,一些結論的例子,總缺乏時間的覆蓋度。制度和人治是要達到相合狀態的,很明顯受到某些因素限制,宋代一些時候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
戮世摩羅史仗義05-07台谏制度在宋代得以成为一时大观,虽是文官、士大夫政治及国家养士之风的必然产物,同时台谏的权限仍既受制于宰执也受制于皇权。皇权一旦放纵宰执干涉台谏,亦或皇帝亲自下场破坏固有的台谏制度,则台谏无法有效发挥正面作用也就不难理解。要实现分权政治须满足:皇帝是明君,个人道德素养高,为君手握权柄还能做到拥有不滥用权力的自觉。宰执能够在自己权限范围内有效行使行政权而不让权力蔓延、扩大,并自觉虚心接受台谏的监督,制约。而台谏官员则在这个大环境内,真正做到刚正不阿,实事求是,不滥用权力,不擅专…这种理想状态别说在当时,就是在现代也难以实现。在台谏和宰执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君权边界模糊,皇權是否接受台谏制约全赖具体某一皇帝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及自觉,兩宋皇權干涉台諫時有發生,权相政治等皆说明台谏制度的脆弱性。
-
邝海炎01-02结论还可以,但强套三权分立,一股“青年学者味”,“1980年代味”。
-
Perserkatze04-10开山之作,面面俱到的写了台谏选用/职能/与君相关系,结尾强行套三权分立
-
古典梦话04-12平铺直叙且时代痕迹太重,兴致缺缺匆匆翻过而已。
-
慢慢走07-15开拓之作。个人关注点在于四(独立言事)、五(职事回避)、六章(升黜奖惩)。
-
南无有04-195星给尊重和关怀。受制于年代,文中多数的结论已经是老生常谈,不会对既有的认知造成任何影响,而对于人与法,君与臣之间的讨论,亦不算高明,大概是牵绊太多,理性稍居下位的缘故。不知道这句话能不能发出去:在古代君主专制的背景下,应该做的不是限制君权,而是引导君权,并建立成熟高效的执行与反馈机制,利用君权集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时灵活调整。因为君权在实际操作中,必然要让度一部分,交赋某个人或者群体去执行,那一但这部分君权被限制,那结果只能是低效、紊乱、极端者如汉唐故事。
-
鑑外觀06-16感觉上笼统但浅,等积累多了再回来看看吧。
-
今天读史料了吗03-02简洁明了当然因此留下的缝隙余地也很多。 最近配合杨光老师的论文读,杨的论文细化深入可以说把台谏制度研究又深入到另一个高峰,期待早日出版博士论文了
-
陈庆之12-07以往日看今日,竟有许多相似
-
白马非马05-13“宋代分权制衡状态的维系主要不是立足于制度、程序的界定和保证,而是寄托在人主公心、大臣公道、台谏公论的道德自律上。”
-
单手运球杨改之10-31虞云国先生自述的“决定版”。将宋代台谏制度梳理地相当清晰,而且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需要“活的制度史”。
-
雲水迢遙01-29对于政治学研究也是很好的著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