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读书评论:
-
矢北12-11一本很棒的战争史读物!可读性很强,并且有一定的深度。适合初学者快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建立初步的印象和框架!
-
Joanna11-05You can’t say civilization don’t advance - for in every war, they kill you in a new way. (by Will Rogers) 战争对我们做了什么?不论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回头看看,才能清醒地走下去。
-
Bird Guhl08-22类似于《枪炮、细菌 与钢铁》《人类简史》,都是从别样的角度回顾人类命运发展史,受益匪浅。如今的汽车 电脑 wifi 核电 抗生素 外伤手术…没有军事竞争 人类博弈,几乎不可能出现。战争带来灾难,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非常有意思也引人入胜的论题!!!这一本比枪炮的时间线更长,从石器时代讲到了21世纪最前沿的军事与科技发展。通俗易懂,严谨也有妙思,作者大神!!
-
爱旅行的大白猫03-19写的非常好,对战争推动人类进步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分析,人类的科技进步确实有战争密不可分。
-
二分之一自旋01-20算不上军事迷,可以科普,战争的残酷体现的淋漓尽致,看过之后才发现,现在时代虽然没有世界爆发,但身陷战争的地方更加恐怖,那永远也不想体验的噩梦,当然战争也确实加速了人类发展,竞争永远逼人发挥潜力
-
冷月独夜行06-05军事技术发展方面的流水账,没什么新意,翻译也很水。
-
出奇蛋05-13有意思,战争科技史,值得一看
-
Loner06-15戰爭不僅是政治手段的延續,也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工具。它不可避免會給人類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帶來巨大的痛苦,但也為人類打開了諸多學科研究的新領域。人類的本性使得我們完全不可能消滅戰爭,我能做的只是祈禱下一次戰爭能夠晚一點到來。
-
我是喵叔01-31作为“在西班牙出版的第一部战争史大全”,该书对中文读者的首要意义应是军事史学史上的,即管中窥豹大致了解西班牙军事史的研究状况(尤其是引言部分),其次则在于其所提供的“观察战争现象的整体视角”。作者称,“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战争和军队在历史上的作用。此书的主线和主要目的,就是简明地探索与分析战争与科技发展的相互关系”。应该说,这一目标基本实现(虽说主要是科普性质)。但作为一部专门论述战争与技术的通史,全书竟无一张地图或图片,实在令人失望。
-
盐海12-27西方军事技术发展史,基本是常识科普,也可以看作《文明》游戏的说明书(doge)
-
catse04-08较为简单地梳理了战争怎么推动人类历史,比较浅显,但几个小八卦很有意思比如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为了省钱不允许自己的军官结婚,理由是万一这些军官战死沙场就不用支付给寡妇一笔抚恤金
-
小时候我很可爱08-10假如人类对于自身的遭遇尚且无法真切感受,那么携带着所有科技进步的人类又将去往何方?我们将走向希望,还是步入灭亡?随着日新月异的进步,人类战争也出现了向中世纪的回归。人道主义的进步踏着森森白骨,缓慢向前迈进,却可能在一夕之间倾颓,回到原始的蛮荒。
-
德意志的仰慕者04-18作者在前言说自己大学读历史学时期沉迷马克思主义,因为那时西班牙刚刚走出佛朗哥时代,对军事及相关话题比较抗拒。书是通史,部分内容存在问题,有些已经被学术界反驳,而且涉及东方比如中国的内容也有错误。译者的翻译注释也不甚佳,有些人名翻译(比如古德里安-古德林)错误,p80对板条甲的注释说明译者根本不懂什么是板条甲和什么是板甲。
-
百器徒然09-17还算可以的入门书,讲战争推动历史的进步,从医疗卫生到食品储存,从工业生产到组织结构,从标准化生产到计算机的发明,战争的需求是第一生产力。不过在这样一部讨论战争推动历史的作品里,中国只是偶尔提及,并没有深入展开。未免遗憾。原文及译者错误也不少,像“1586年,沙皇费奥多尔一世命人锻炼了史上最大的火炮,它的口径为890厘米”,口径近9米的火炮?应为890毫米,这种错误毫无常识。比这个口径大的火炮还有,像二战末美国生产的小大卫火炮的口径是914㎜。作者说此炮从未用过,但苏联时期的化验显示膛内有火药痕迹,应该用过。还有喜闻乐见地提及一战中防御巴黎的出租车神话,这种广为流传的虚假故事实在懒得吐槽。
-
劈头士》睁木01-03已购。四星半。西方武器发展简史,很不错的资料~总体偏简单,对军事迷而言肯定浅,但是作为普及不错,甚至可以按照时间找到门径,然后可由此深入~战争残酷,同时也催生技术进步,时间越靠近现代越明显~
-
维舟11-12清通简要的战争技术发展史,没有理论模型,偏知识科普,可读性强而创见稍欠。开篇作者谈到西班牙因佛朗哥军事统治的遗产而对抵触战争史、乃至政治史的研究,而当初史学大热时一度被左翼青年视为窥见社会发展规律的金钥匙,如今却门庭冷落,这段心路历程自述,倒是很有意思。说起来国内历史研究的“去政治化”虽原因不同,但也有相似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