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政治和宗族

读书评论:
  • Orsato
    04-13
    好书被烂翻译糟践的典范
  • Fitzcarraldo
    04-08
    以前翻读居然没注意到代中文版序很精彩啊拎着板砖拍了好多人不对是狼牙棒干得漂亮!翻译差评…
  • 喵大大
    07-31
    未打通三者的内在理路。
  • 冬晴れ
    07-16
    作者在思想史研究中企图打通思想流派出现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将思想史与社会史作知识社会学式的探究,这些努力显而易见,也比较成功,只是作为历史学家,在纯粹的功能论和纯粹的意志论之间如何找到中间地带,这点上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我觉得他还是偏向了功能论的取向,所以有些遗憾。
  • 兔子晴
    12-05
    力图打通常州今文学派产生的外部背景和内在思想脉络。概言之,明末清初江南宗族的崛起壮大以及族学和联姻机制为庄氏学说的传承预备土壤,与和珅的斗争触发了庄存与的公羊学转向,此一脉思想通过融考据学和公羊学为一体的刘逢禄而发扬光大。在此过程中,帝国控制非血缘性组织的能力愈弱,超越宗族的士绅团体聚合反过来推动了今文经学的全国性扩张(林满红则将其壮大原因归结为银贵钱贱危机)。看得好累,填补了学渣无数的知识空白⋯⋯
  • 俄狄浦斯
    05-13
    思想史和社会史结合的名著。
  • 中关村劳工
    05-11
    有些粗糙,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东林遗绪和和珅的作用真的这么大吗?
  • 了无痕
    11-18
    为什么大家都不讲后半部分专论学术传承的内容?前半部分关于和珅与庄刘两家的矛盾问题很大。还是老问题,材料与解读撑不起观点。
  • 书宇阳
    04-30
    整体而言就是最平实基础的介绍,作者也多是从族谱、史书中找到的材料汇总,对常州学派一些代表人物的生平与学术思想做了一个概括介绍。整体思路就是以常州学派中庄氏宗族的发家史为背景,划出清代学术从汉宋之争过渡到今古文之争的大致路线,其中尤其以公羊学为学术史转折的核心。但可惜的是作者对此的论述并不充分,对经学与政治之关联也只是一个最表面的叙述,没有透过经学之本质分析其中的经世思想与政治的勾连。另一方面作者对“汉学”这个概念的使用有些模糊不清,在后面面对汉学今古文差异的时候这一模糊点更加突出。在考据学、宋学、汉学、今古文经学等一些学术概念上还有待更一步的澄明。
  • 虎山
    06-08
    明末清初的动荡中东林遗产从士人社团形式转变为宗族形式而得以留存,并在乾嘉考据学术背后始终隐藏着经世的精神,藉由与和珅对立的危机,士绅(尤常州)重新发掘东林遗产,并用考据方法转向今文学派,重新审视经典及孔子形象。这一学派由最初维护传统价值的保守,经庄存与、刘逢禄到魏源、龚自珍,发掘出其中变革的合法性,并在组织上重新回到清议社团形式。这一段历史背后是儒学经典、礼制的合法性构建和不同学派对其的不同解读,另一条线索是乾隆之后皇帝控制力的下降。
  • YongtoriBodon
    12-08
    经学、政治与宗族的关系,今文经学在清末的兴起并非是无源之水。
  • 韧勉
    12-29
    看完程美宝的书,再看这本,就能看到地域研究思想史领域的学术进步,毕竟这本书成书年代较早,视野贡献更深远,大致的研究角度,地方士绅、民族主义和地方与国家关系的基础框架大致形成,启发意义深远。
  • 姬流
    10-08
    艾的书的观点现在也并不新鲜了,何炳棣和葛兆光都指出了他研究的局限性,艾仿佛也算是搭建了一个学术史的框架,这让我想到梁启超的清学史框架,既然是框架就不免要在运动中去不断重建。永远没有合适的。拆与建造的过程就如同克罗齐所说的精神的参与。不要问什么才是历史的真实,对于思想史来说,如何参与,如何影响,比还原真实重要的多(真实本也无可还原),只要看你所对待的是克罗齐所谓的编年史还是历史。
  • 道理大抵都听过
    06-22
    看在序言的份上加一星:观点不喜欢,但至少说得透彻。这书最大问题是试图建立思想-政治的直接联系,忽略了传播环节,所以具体问题上论述都比较弱,例如对于学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处理就很草率,好像庄刘两家的几句论述就能决定和珅倒台一样。另外关于乾隆时期党争的历史知识背景也大可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