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读书评论:
-
虹10-07三方面的转变:实在、因果和心灵。一手材料丰富,实质性观点不多。最大的启发,一个是关于近代科学如何把心灵“从自然中流放出去”的,这正是心灵哲学中所需的历史视角;另一个是由于概念已经变革,近代哲学难以恢复人的崇高地位。一个暴论: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一些欧陆哲学著作喜欢用古典的或中世纪的概念(质料、形式、现实、潜在),或者自创一些讲不清的概念(自在、自为),因为在科学的概念框框里或者受科学“污染”的常识概念框框里确实不太好凸显人的地位。
-
嘟嘟嘟嘟~~03-12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霍布斯,波义耳,牛顿
-
硫代硫酸钠06-08现在看来当然是太老了,那时候物理学的澄明还能够以机械主义一眼望尽。而现在数学成为新的德尔斐神谕,对称与简洁的美必须透过繁复的新数学语言才能够理解。永恒与无限的时空被重新拽入生死的深渊。从目的因消解那一刻,神存问题就已毫无意义:那这样天上和人间有什么关系?
-
喝可乐的熊07-27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遂成光明。
-
碑05-10笛卡尔坐标系,代数-量化经验-实证主义神成为花园管家,人成为理性职工“自然由一个处于质的关系和目的论关系中的实体领域最终变成了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中机械运动的物体领域。”近代空间-机械化后人的降格,绝对时空里人是产品与旁观者写作背景是量子革命初期,提出方案是先进行历史研究然后搞心灵哲学…
-
苏维摩诘07-18梳理的目的虽然在意料之中,但过程才是重点;牛顿的闪转腾挪;莱布尼茨还是一如既往的酷。
-
Ⅶ03-10形而上就像尼罗河的河岸,过一段时间就被泛滥的河水淹没一次。但是这种淹没是无济于事的,河永远有两条岸。这样一来尼罗河本身自然就指人的心灵,波义耳说:“你不能闭上眼睛假装它们都不存在。”
-
全都是风01-14结尾略有点太时代了,但仍然相当重要。还有译者的名字就这么有型果然不一般!
-
内外人01-20近代物理科学长期交织于形而上学思辨和宗教信仰中。在被柏、亚氏思想深刻影响而统治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意识形态影响下,解释世界的方式基于“形式因”和“目的因”,人被置于“自然界”和“上帝”之间,通过对“质”的范畴的感受无限趋近于“上帝”。而新科学在哥白尼、笛卡尔、牛顿等人通过对物质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进行明确区分且利用数学打造出一个完全在时空中运动的“机械世界”,“人”被彻底剥离出来,放置于一个极其狭窄的角落里,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对“量”的范畴的感知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然而在整个思想历程中,形而上学假设和宗教信仰与科学始终纠缠在一起,各自的边界似乎没有那么清晰,也许正是因为在“机械论”中丧失了等级结构的“人”在面对新世界的“怅然若失”中需要在“信仰”中寻求归宿和终极关怀。
-
围墙倒下前04-06比牛顿研究好读多了,整理出了一个脉络,回头再写书评
-
φαρμακον07-03这本书的内容我消化的不是很好,但给我的启示确实是实在的。近代科学的世界图景,就是强调从经验现实出发,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构建出一个系统的、和谐的、机械的客观世界。上帝在这个世界中作为内在不可知的动力出现,与司各脱那个用神圣意志主导神圣理智、同时否定了人与上帝之间的类比化秩序的形而上学颇有些许暗合之处。无论是哥白尼、伽利略,还是笛卡尔、牛顿,亚里士多德主义语境下那个纯本质、纯思想的上帝以及与之相连结的人类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人成为自己先天认识能力的俘虏,而自然也不过是认识的对象,这一切与人的善恶好恶,又怎么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
george12-19介绍了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一千多年间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转变。囫囵吞枣读完了,涉及太多的人物及其思想了,受到了一些启发,是一本好书。和《世界观》可以一起看。
-
Vealin01-17非常棒的一本书,尤其是喜欢开头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几章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必然是紧密的,今日也是这样
-
聂北秦05-22相当艰深,但好在线索明朗加上译笔晓畅,虽说看得头大但这本书还是相当有吸引力。比较感兴趣的点在于作者在结论中讨论的心灵哲学的相关议题,这种对「人」本身严肃、真挚的精神关怀很有魅力。
-
豆子05-21本书详细解释了近代物理学诞生背后所展现的形而上学基础。我们会看到世界将不再是一个整体,自然将人类放逐以及上帝的下坠,于是人成了一场伟大数学戏剧的旁观者,而最可悲的是,人费尽心机试图看清舞台上的结局,而最终只得到了一个半真实的结果。所以,人唯一也是最好的做法,就是自顾自怜。
-
砸烂马家店08-29在这套书里面算中等水平吧。作者讲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实在性、因果性、时空观和人的地位四个方面。物理科学革命背后的思想变迁一是过去丰富多彩的的感官经验被划为第二性,相较于广延为代表的第一性缺乏实在的地位。而是目的的因果解释被动力的因果解释替代,质性的本质被定量的表象所替代。三是时空观依赖于上帝的广延和可持续性被解释为脱离物质的绝对存在。四是人类从宇宙中心的地位被流放到边缘。而最终的结果是上帝也被走向极端、成熟的机械论世界观所放逐:从牛顿那种时刻干预宇宙的上帝,到莱布尼茨钟表匠式的上帝,最终走向了拉普拉斯所说的不需要上帝。
-
玻璃蝉11-28。好书 哭了。第七章 牛顿的形而上学S296,“我们绝不允许上帝在六天创世工作之后就放弃辛劳,让这个物质世界自行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