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

读书评论:
  • if you can
    03-01
    久居都市,好像已经遗忘了少时乡村读书的乐趣与苦恼。再读此书,乡村的零落与教育的困境如窗外的云天一下子涌入眼底。当今之中国,教育牵引着整体社会的方方面面,透视教育,就是透视村落与城市组成的整个中国。观教育者,必先观当世整个中国。或者,这就是此书最大的启示。
  • Be2wardsdeath
    01-21
    为了写paper而看的,但是能看出沈教授的人文情怀和叙述能力,社会学的这篇田野还等着更多的我们的耕耘。
  • 麻麻雷
    03-10
    写得真好啊,对“控辍保学”近乎谱系学的考察充满魅力。书中引用了应星对“田野工作的想象力”的论述:对微小事件展开分析,既要看制度是如何思维的,又要看制度中各种行动者是如何遭遇、追逐、挣扎、逃跑的,要展示的是一部既充满算计和欺诈,又充满破绽和错误的事件史。这句话用来形容本书也不为过吧。“计划经济时期,出于合作化生产的需要,发起村村有小学的运动,但很难培养出小学毕业生,且学生在运动中入学,随后又辍学。普九前,学业成功者向上流动,学业失败者较早回归村落生活,自主选择辍学;普九后,由于‘一个都不能少’,在目标责任制和运动式治理、学校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的结合下,涌现出了更多的反抗文化。”这一段总结也有意思。
  • 嘎嘎
    10-10
    当读书不再成为一件有回报的事情,何必再读呢。
  • 天气浴豹
    06-14
    很有意思。沈研究的是云南某地傣族学生的辍学问题,在“普九”政策下当地教育局猛抓辍学率,但实施很艰难,沈认为这是基于国家建构的现代知识在傣族学生及其背后的地方性知识上遭遇挫败的表现。我最喜欢的是第四章,他分析师生关系,说傣族学生经常挑战老师,老师教学也无法施展,但是这种明面上的冲突以及其愈加严格的纪律管理,掩盖的是前述国家与地方的隐性冲突。换句话说,这种隐性冲突最终却靠一线工作者和学生的肉搏来代偿,代价必然惨重。他还注意到非常微妙的一点,很多学生在校时忤逆教师,离开学校后,那种权力冲突解除了,学生长大,反而可能又认为当年老师说得对了。
  • 云中苍鹄
    04-24
    四平八稳,现代化教育+运动式治理。
  • 晚霞猎手
    12-30
    作者发现傣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违纪违规”的反抗文化现象,而将这一现象限定在学校内,归因于管理或心理问题有遮蔽结构性矛盾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作者认为学生们对学校及老师的文化反抗有其社会机制,教师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学生则有地方文化背景,学校建构的不言自明、天然合理的话语,学校的导向是国家的,定位于外部抽象社会的需要,代表一种现代性的知识,而傣族村落的生活情境自有其社会制度、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的地方向性知识,傣族学生进入学校面临着现代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分离状态,学生普遍存在违纪违规、反抗权威、失学辍学现象,显示出教育空间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断裂,结构的、刚性的、系统的矛盾,以师生关系的形式展现出来。
  • 246ts
    12-23
    很精彩,读这本书的起因就是来自于和有过支教经历的朋友们的闲聊,他们抛出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学生抽烟逃学厌学,对这些问题的困惑找到了这本书,很有启发。
  • 开飞机的舒克
    10-20
    如何破解“控辍保学”的内卷化,实际上是无解的:学校归根结底是“村落中的国家”,标准的统一的现代性的,在自成体系且有语言屏障的民族村落自然有冲突。上面只看辍学率,下面为了指标跑断腿,从来不抓住真正的症结。
  • 飞骑斥候
    05-17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之教育社会学版,傣族学生对教育的文化反抗为我们理解教育治理、地方知识打开了一扇窗户。
  • SiyuanDr.
    03-31
    面对“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提升,但学生辍学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悖论,作者追问了三方面的问题“辍学的普遍存在意味着什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为什么要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学校教育所代表的是一种现代性知识,旨在满足建构民族国家统一体的需要,脱嵌于地方文化环境,与傣族社区的地方性教育存在着断裂。学校教育与地方性教育的矛盾,既是现代性与乡土性的矛盾,更是国家与社会的矛盾。通过对教育治理“谱系学”的考察,作者发现,普九推行后在“一个都不能少”这一话语的指导下,目标责任制和运动式治理、学校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共同构建了教育治理网络,却激发出更强势的反学校文化,这反过来又导致教育治理网络的绵密化与精致化。作者指出,破解“教育下乡”的文化困境,需要追寻“教育的乡野气质”,看到教育的不同可能性。
  • 朋友侬放心
    12-24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发达地区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学习现况。这些学生和老师应该被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无奈和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 宋朝的一场雨
    12-03
    很扎实的研究,对教育治理内卷化的阐述很精彩
  • 苏拉维西
    09-30
    非常有见地的作品,从这一本书至少能读出三层韵味:第一层是与程猛《读书的料》相勾连,作为它的反面,明白为啥有人不是读书的料,又为何选择这样做;第二层是与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相勾连,作为它的注脚,本书生动描绘了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是如何演化成为叠床架屋化的治理对象,并影响到诸多人的生活(可联想到做核酸);第三层是与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相勾连,作为它的例证,识破所谓的教育、就业、美好生活等等话语,不过是权力走向的边疆与日常的慢性渗透,其实人家有自己的天地,不稀罕这些,你这样操作反而带来更多麻烦,所以他们想尽办法逃离,看来这是东南亚诸民族的传统艺能。作者作为一个外省人,能扎根当地、从小事着手剖析得如此全面深刻,功力实在是太深厚了。而且文中也没有扯很多高深理论,用语很朴素,实在是吾辈楷模!
  • makzhou
    09-19
    不错,第五章尤其好。中国社会学的田野研究确实是所有研究路径里最接地气,也是脉络最深远的。当然,问题依然:对于一线实践者来说,如何运用这份知识?
  • Rachel秋秋
    10-28
    很扎实的田野文字,有趣的课题,在后记能感觉到一个田野者对这篇土地深深地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