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彼岸

读书评论:
  • k2i5Nc
    05-09
    人们到处都感到悲伤——这是我们当代最强烈的特征;沉重的郁闷压在当代人的心上,精神上软弱无力的意识令他们感到痛苦,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信任使他们未老先衰。
  • Hashhush
    10-08
    世界从来如此糟糕 只有少数人被真理穿透 赫尔岑19世纪巨人之巨
  • 懒熊
    12-06
    赫尔岑的文字充满着富有张力的自我审视与社会批评。这本书只记录下情绪已至极端下还能保留理性去剖开现实真相时才能造就的文字,过于痛苦,过于热切。不适合冬日下午在图书馆悠哉闲读…
  • 三喵堂主人
    11-27
    赫尔岑提出了一个痛苦的问题:当一个人发现他所在的社会正在腐烂、濒临死亡,该如何面对,又做些什么?保守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互相攻讦,革命派砍下了保皇派的头颅,随后又被更激进的革命派砍下头颅,西西弗斯的巨石好不容易推到了山顶,片刻间又轰然滚落到最低谷——没有目的就是历史给人类开的最大玩笑。个人身在其中,也许只有将自己的身和心抽离得远一点儿,才能不为环境所绑架,挣脱出一点自由。反抗是必要的,但是这反抗与其说是为了解救民众,不如还是以先解放自己为目标吧。
  • 遠遊
    10-08
    OMNIA MEA MECUM PORTO. 我的一切都随身携带。来自彼岸,关怀此岸。对每一代而言,目标就是这一代本身。多理解,多接受,多悦纳。
  • たんぽぽちゃん
    06-18
    “‘这是在枪毙人呀。’——我们异口同声说道,同时转过身去,彼此不再相看。我把前额顶在窗玻璃上。这样的几分钟可以让人憎恨十年,复仇一辈子。谁要是宽恕这样的几分钟,他准会遭殃!”赫尔岑的1848,大概反抗绝望的人们都能体会到这种值得铭记的愤怒吧。很难不想到鲁迅的遗言:“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宽恕。”
  • Martinaise,R.
    02-27
    走上为了人类的良知、个体的自由与博爱的道路。
  • 厄迪布
    05-12
    赫尔岑说他所引卡拉姆津的文字“饱经痛苦、饱含泪水而又火辣辣”,他自己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如此,被迫与故土分离又亲历革命的凋零,要求这样一位战士不显露绝望之情未免太过苛求,但毕竟是赫尔岑,即使是最绝望的文字依旧刻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 刘静之
    04-05
    悠扬犀利,诚恳动人。
  • Funan
    12-15
    青年路大悦城的单向空间关了,处理书籍,只相中这本书,才知道赫尔岑。《往事与随想》已加入书单,明年看。
  • Isaiah
    05-26
    嘿,咋有了共鸣哩,一个可敬的俄国人。
  • mania
    05-12
    1.民主理念与社会主义——加工改造的宗教。2. 左派革命不关心人民需要什么,他们关心自己带来什么,因此他们根据对自己的要求,最终会轻视人民。 3.没有历史阶段与目的二元区分,理想主义把我们贬低成结果,而人应该连续不断的运动,何况结果根本无从谈起。4.善恶的二元论是对人类意志的贬低,而现实生活没有这样的选择,宗教借羞耻、赎罪向人们供给救赎,以天国为名义,借士兵与刽子手维护权力
  • 信然
    12-10
    “自由的言论在我国总被认为是放肆,是标新立异——是谋反;个人在国家中逐渐消失,在村社中逐渐融化。”
  • 凡夫
    10-25
    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以及这本《来自彼岸》确乎是我经常念念不忘,随时都想拿起再看一遍的经典。
  • AhFloyd
    03-11
    “我们不是在建设,而是在破坏;不是宣告新的发现,而是排除旧的谎言。”“在我们身外,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动摇,我们站在深渊的边沿,看见这边沿正在崩溃;黄昏来临,没有一颗指路的明星在天空显现。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内心里,在我们无限自由、完全独立的意识中,才能找到港湾。我们用这种方式拯救自己,才能立足于有可能实现社会自由生活发展的粗旷宽阔的基础之上,——就看人们有没有可能实现这种发展。”
  • 班小萌
    12-05
    粗粗的读完了,以后还是值得再读的。好读书协会举办的笔友读书写信活动,书目是主办方指定,刚拿到书的时候有些失望,以为是一本思想政治书,但看完发觉赫尔岑对于精英阶层自命神圣的革命狂热有着冷静深刻的观察,特别适合容易狂热的青年人重新思考自身改造社会的理想信念,反思自身虚假狭隘的智识、情操上的优越感,理解真正的身边的普通人,并学会理解悦纳社会和大众,是像对待爱人一样温柔地一点点改变社会,而非像对待仇人一样粗暴地将所谓“黑暗腐朽”的社会推到重来。
  • 天天买书
    12-08
    赫尔岑和托翁对歌德真是钟爱
  • AL288-1
    01-16
    《来自彼岸》既是政治的,也是文学的,它倾泻着赫尔岑的话语、思想、悲伤、愤怒。它是革命与理论的记录。这一切源于赫尔岑对俄罗斯和欧洲爱得深沉。“为了俄罗斯,为了神圣的自由!”赫尔岑愿当人民与自由的喉舌。书中的赫尔岑否定贵族制度“吃人”,轻视理想主义不实,嘲笑宗教信仰荒诞,怀疑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效。他内心憧憬某种自由和独立,尽管他不相信会有真实的自由独立。毕竟他所处的是一个转身之处只有“受折磨的人与折磨别人的人”的时代。
  • Feuerträger
    06-04
    ”当代的人简直令我感到可怕。多么麻木不仁、眼光短浅,多么缺乏热情和义愤,思想多么软弱,突发的激情在他们身上冷得多快,高昂的情绪、毅力和对自身事业的信念在他们身上消逝得多早!⋯⋯不过还剩下一点慰藉:未来的几代人很可能更加退化,思想更加浅薄,智力和心灵更加贫乏;连我们做的事他们都会觉得不可企及,我们的思想他们都无法理解。”(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