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
读书评论:
-
Metaphysics11-22在有理论知识与视角的基础上,不忘记看到孩子本身,Ta们的感觉,情绪,体验,同时自我不断的反思,形成教育机智,保持敏感性
-
西瓦12-09主要的读者应该是教师,以教师以外的身份去看的话,较难代入。讲了很多有价值的道理,但有些泛泛而谈。
-
没什么大不了的12-08教育现象学就是一门追问对教育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之体验的学问。当情境中的交互主体发生了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时,“教育现象”就产生了。
-
生如刀刀12-16这是一本讨论教育敏感性的书——教育现象学,用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用好奇的双眼来观察孩子的一切。孩子不是为了我们而活,而父母却是为了孩子而活,孩子的降临给我们带来了——体验的可能性。换句话说,父母和老师扮演者教育者的角色,其实是在像孩子展示生活中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并不是要孩子严格按照父母定下的步调前进,只是向他们展示生活的可能性,由他们去做选择。——再换言之,父母本身要足够的有趣,有更多的可能性,孩子才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其二是关于秘密的体验,秘密是一种让自我与他人分离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兴奋感,有时候面对孩子的“撒谎”,是否也是他有了自己秘密的体验。孩子有了秘密,意味着他有了“独立”的意识,懂得关注孩子的秘密,知道什么时候该倾听什么时候不在意,是智慧的体现
-
南海小鳄神03-06对于这样「道理我已经说完了,具体怎么做你自己去摸索」的教育教学类书籍,真的失去阅读的耐心。
-
顾清和03-07是我喜欢的那种,流动在生活里的教育和对孩子时刻怀抱爱与敏感的教育者!教育现象学即将成为我的快乐老家。
-
小潘在路上02-21没想到是41年前的书,很薄,很快就读完了。
-
没关系没关系03-23教育现象学。教育机智,老师是天赋,也是反思,训练出来的。
-
bestluckforu03-29教育现象学的轻松入门读物。提出要有教育人文关怀,教师要有教学的敏感度、反思力和教学智慧。
-
maohaiya04-02人文视角的教育,其实任何专业都需要人文视角。
-
Serah10-28中文版《教育的情调》连序言和后记仅仅182页,却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范梅南和李树英两位教授联手,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对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包括孩子好奇的体验、对秘密的体验、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纪律的教育学意义、气氛的作用、教学的情调等等。而整本书的核心其实是【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一种融入身体的“体知”,一种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这是比教育的技术性更为重要的品质。看待儿童即是看待可能性,理解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保持自我生命的开放性,关注真实体验,形成反思力,便是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育学是有“情”的学问,暂时没有读到另一本书比它讲得更好更深。
-
叙拉古的诱惑01-09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我们去关注每个孩子的表情情绪
-
挑灯夜读01-06叙事研究的典范,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支撑起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抽象的道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
疯狂大帆船06-29任何着眼于实践的书都值得学习,这一本不除外,虽然翻译奇奇怪怪地用了“现象学”这种专有名词,以至于给我的感觉就是本书将探讨教育方法论,然而并不是,这成了本书的缺陷。要我说,教育者关注现象是没错的,但是如果他只着眼于“现象”那绝对是不够的(算不上误人子弟的话,也是存心失误),仅仅现象并不足以支撑起作者说的“教育机智”(我们不能依靠人的悟性来解决问题,一定要给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当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勇气,但是再有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理论这样的桥,还偏要人家摸着石头过河,未免矫情。考虑本书是1981年作品,评价未必不是事后诸葛亮,但是本书责编,不考虑加一篇说明的序或者跋么?事物都是发展的,矛盾也是变化的,断不能只考虑捧臭脚水军或者不怎么看书看什么书都妙哉的读者,他们的目的可并不是学习如何教育。
-
靠墙根05-15被老板安排被迫读,结果一读,嘿,怎么着,还挺好看
-
洪满06-20文字清浅,道理隽永。要实践这种教育智慧却需要长久的试错、自觉、对自我感受的教育以及对教师的伦理自我的多元化(multiple modes of ethical self)理解与拓展。教学交往的技术是次要的,或者说很好实践了教育机智精神的教学/交往的技术和细节不是能直接以一种就事论事的贫乏模式教授的,而是在教育伦理与美的精神涵养与一线亲身实践体验的感思之间的努力沟通、障碍体思和想象/实验的过程中得到拓展和具身把握的。
-
尘09-28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关注情景中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的情调,不如说是教育的基调...内容组织比较乱,教育智慧具体是啥也比较空泛....
-
维舟03-23薄薄一册,看起来很好懂,但其实不易操作。这套理念不仅有着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有赖于一系列的社会语境,远非不言自明。简言之,要做到这些,最终意味着教育的民主化。
-
六月·MythJune11-13我特别看重的,但是经常无法跟人说清楚的教育工作中对于人的敏感和观察的那个部分,原来有个名词叫做「教育现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