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读书评论:
-
亢龙无悔09-13大体还不错,不过还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
-
icarus01-19邓先生长于考证说理,而叙事状人实非擅场。此书重在“政治改革”,于王安石一生行事文章未能详尽。改革一事又偏袒过甚,现在已难以服人。邓先生好辩,故于后人之百般诬毁中重现安石之功业,亦职是之故,不能见安石之得失。案古之得君行道者,诸葛亮王景略以下,介甫一人而已,然其所成竟不如前贤。较之卫鞅,其能无愧乎!
-
鮀城書蠹07-08邓老四写王安石,紧跟蒸制形势不断修改,可谓与时俱进矣
-
荒愁永动机05-16作为一个临川人,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名人大概就是王安石了。但也只是知道而已,至于其生前之勇毅,身后之凄凉,却是从未有过真切体会的。邓老以九十岁高龄四写王安石,虽仍难改早已锲入笔尖的阶级史观,但治史学养之渊深,发论之高蹈,总是令人敬重的。书中多处为荆公辩诬正名,其情之切,其理之明,读罢往往让人感佩。至于所谓脸谱化写作的批评,我倒以为无非是些俗儒村夫的“流俗之言”,“不足为恤”。
-
景定彗星12-08读了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之后,再读本书,真的有悔不早读之感叹。
-
lutd08-0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举措,当然有其可以议论商榷之处,但那不属于本书主题之内,故概不涉及了。” 这个确实大牛,笑死了,不带这么老缠粉的……
-
告辞06-19邓先生是举重若轻的宋史大家,可是读此书不免让我有些失望。从头至尾邓氏都以阶级理论来分析历史。同时作为一代大师,对王安石的某些看法似乎过于主观,褒多贬少,并不很中立。大多的评述都是先给予好评,然后几句带过缺点。很多观点并不认同。
-
过客03-20《百家讲坛》康正评王安石的主要脉络,是否源自本书?容我慢慢读来。
-
三清喵01-12邓广铭先生的“四传二谱”之一,全书以尊王抑马为基调,以三不足原则作贯穿始终的线索,以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为重心。其中明妃曲问题的考证、保守派弃地栽赃王安石的辩驳、王法马儒的分歧等,最为精彩。
-
一曲微茫03-29佩服作者对各种史料的研究,对于非专业看热闹得我来说很多引用的部分都是跳过去的,没有细读,当然没有资格去评论对它们的分析。不过看罢全书总觉得书中人物非黑即白,看序言作者写作和后来修改这本书也是屈从了一些压力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至少在很多词语上能看到那个年代的特色。
-
Bla©kie06-03动不动就直接上文献原文实在8是我等文盲吃得消滴,要看荆公入门,这本还是算了。
-
walkerace02-07改了四版仍然不脱路线斗争的路子,邓老的洗澡经历想必刻骨铭心。
-
俾路支10-19就史论事,时代痕迹过重的书写就是一种失败,三改凸显意识形态不断改变的颟顸干预,但不否认此书所费心血,阶级分析之用度恰好。本书本可写成此改革对于中古时期承上启下乃至对后世历史发展终极近代的影响,赵宋一代做更宏大的全局性分析,拘泥于介甫及其改革以小窥大不错,却没有下文不免可惜
-
海阔天空祝沽笙12-20读后大失所望,邓先生晚年的改动似乎没怎么体现时代的变化,依旧是阶级论,依旧是旗帜鲜明地支持王安石,并把王安石的对立面喷个遍,立场先行如是,焉得有史?至于史学方法,史料运用之类,我不是行家,无法置评,只是疑惑爱憎分明的学问哪里是用方法就能救得过来的。
-
田彼南山上02-24本书名气甚大,但一遍读下来,却觉得实在过誉了。作者自言,先后数次改易,最终在90年代末期定稿,然而,都到90年代了,还是满纸的阶级斗争儒法斗争云云,实在让人惋惜。以此观之,我实在无法想象,本书的文革版本,如果现在印出来,该如何惊世骇俗?考据辨析,也许本书胜过任公著作,但就阅读体验而言,任公著作远胜本书。邓广铭先生一代名家,只可惜正当盛年赶上了那个年代,浩劫虽过,但已垂垂老矣,思想上的烙印已经打入骨髓,再想有所作为,力不从心了。
-
郑人01-12居然引用了马克思、毛主席的名言,还大谈阶级斗争,真受不了这样的著作,大失所望。
-
齊08-26从北宋建国百年以来,在其最高统治集团中人,从皇帝到辅政大臣,真正有胆有识,能从理性进行分析,敢于从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只有王安石一人。
-
愚公04-08《邓广铭全集》第一卷,共有三部专著《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韩世忠年谱》和《辛稼轩年谱》。《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是邓先生的代表作了,曾四易其稿,到晚年才彻底定稿,可见史学研究之不易。这部书是继承晚清梁启超为王安石翻案的风气,对于宋代政治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应该说,在邓先生之前有梁启超,在邓先生之后有漆侠,三代学人构成了三个改革家的形象。比较而言,梁启超受乃师影响太深,而漆侠则受风气制约太大,而邓先生则受朴学影响很深,全书以文献为基础,以史实为依据,对北宋政治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很多人对邓先生采取马克思主义不以为然,但是这个恰恰是本书的重点所在,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理解本书的价值和意义。韩世忠年谱和辛稼轩年谱则再次证明了邓先生的文献功利之高。余小子何敢望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