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共同体(增订版)

读书评论:
  • 鸵鸟
    12-13
    老爷子的形象跟人生经历一样,让人感觉非常干净。一路走好。
  • 挥着大刀の猫球
    01-30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焦虑从无到高的过程。Benedict Anderson的叙述比Hobsbawm清晰一点,Hobsbawm的比Robert Darnton清晰一点,但灵气不如后者。越试图把握作者的论证结构就越焦虑又心累看不下去,可能再受几年折磨,能理清不清楚的叙述问题出在哪里的时候会好些。师父说过,理解人民生活主要两个维度,一时间二空间。本书主要是从人群和空间的角度谈了资本主义带动下形成的对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出来的认同,世界原本是杂乱而渐变的,资本主义才有本事把它画成泾渭分明的地图。我总忍不住好奇在同一时期,历法是如何经由资本主义统一的, 同时性的时间观是如何建立的,这点作者说得很模糊,乃至时差的概念如何广为人知的。作者很努力但仍觉功力不够。最后一部分介绍本书出版以来在各国的命运非常有趣。
  • whig
    12-11
    提出了一些不错的问题和观察点,可是无论叙述还是分析都非常神棍,属于读完之后必须找点好东西洗洗眼睛不然就臭味绕梁三日难去那种,大概是继承了commie圈的神棍传统吧
  • 春雪
    09-19
    时隔三年重读一过,发现自己硕士博士读的第一本书居然都是它……对官方民族主义的分析十分精当有启发,但全书始终没有解决“为什么会是民族这个概念被用来指代想象的共同体”这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最多完成了“想象的共同体也即民族的原型是怎样构成的”问题。还差一步。翻译扣一星。
  • 割头小鬼
    04-16
    导读很棒。只是建构不等于虚无,神说要有光,便也就有了光。想象的过程连同想象的历史一齐留下了痕迹。那么当下要如何?
  • 幽灵部长助理
    01-14
    当年看不懂给一星,这都是年轻犯下的错啊……这理论在东欧国家的形成上有相当强的解释力,比方说克罗地亚。或者沈爷也说,新疆原来用“阶级”这个概念压着民族,把汉人和维吾尔人整合在一起;改革开放之后取消掉阶级的概念,问题就来了。这也是另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啊。因此他的建议是取消所有的民族院校,自治区改省;更重要的,树立宪法框架下的公民意识,就好像African American也是American一样。
  • 赫恩曼尼
    05-07
    被Anderson旁征博引的学者气质征服。关于民族的想象如此建立,那些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终于有了它们存在的原因。报纸、传媒、地图、博物馆。这种阅读体验,如同穿过历史的尘埃一般,神清气爽。
  • 马多马
    08-28
    增订版补上了原书的第九章,不过篇幅可疑,也没看出哪里敏感……
  • 余颜
    11-29
    最好的可能是书名,理论不细看还好,细细看一下很多坑(写读书报告的怨念)。
  • Tacher
    02-08
    作为经典著作,先后在传播学、世界史、考古学的课堂上听到师生引用安德森的理论作为自己讨论的证据。但是,这本书其实并不好读。第一章作者较为精辟地阐释了自己“想象共同体”的基本理论,认为民族是想象的、有限的、主权的、内部平等的;第二至七章梳理了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欧裔海外移民、语言民族主义、官方民族主义、亚非殖民地民族主义浪潮;最后四章是民族主义形成之后的作用和强化机制。安德森的理论极其重视语言在民族主义形成中的作用,尤其是印刷传播技术后固定下来的印刷语言,除去凝聚和认同,印刷所带来的出版物也使时间上的复数性得以展开,为划分同类和异类的想象提供了基础,并在先期民族主义后塑造出民族主义模式,为后发民族所习得。此外,作者重视教育和行政体系的塑造作用,尤其是体系中参与者的旅程所勾勒的认同空间。翻译略生硬。
  • 吸濡之鱼在江湖
    10-23
    任何学民族史的人都不能不读的书,从建构主义角度诠释民族主义的代表作。虽然讨论的是现代世界的民族主义,但其实中国古代民族史也完全适用这些理论,历史纵深的个案是齐备的,中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也提供了所谓的“跨国因素”,在对中国民族史中存在建构性亚民族主义的敏感上,杜赞奇略胜一筹。 中国古代的亚民族主义基本都属于安德森讲的第二波(以方言性印刷语言为因素的民族主义)和第三波(官方民族主义)。早期是前者,官僚制成熟后为了加强统治而容易出现后者。某种意义上,适度汉化就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官方民族主义。世上从没有纯粹的、永恒的古老民族,民族就是一个主观臆造的认同而已。第二章《文化根源》例举小说和报纸增强了人们对想象的共同体的认同,进而引出印刷资本主义连接起了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因素,略微有些绕。
  • 57
    03-16
    开山之作。不如霍布斯鲍姆那本读来有劲儿。没觉得他像自己声明的那样豁免了欧洲中心主义,看描述中国的几笔就知道,一种更高明的腹语术罢了。历史化、相对化的后果。历史主体呢?就像他在后记里写的(描写这本书被翻译的文本旅行,也怪怪的),不论是谋求统一还是分裂,都可以在他这里找到思想资源。
  • 青(求己)
    06-26
    现在重读,我觉得他的写法更偏重于文化史,较为注重民族主义在精英层面的形成 ,也抓住了民族主义形成及发散的几个要素,比如印刷和资本主义的结合,但从宏观上还是蛮欠缺的,在细部上也有待补充,比如民族主义在从精英向大众的扩散中所产生的流变,说来说去,我觉得民族主义必须放到各个具体的制度下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