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垂有声

读书评论:
  • 冢虎
    01-27
    非常精彩,期待下半部早日问世。梁云反复强调,他认为西垂在今山西省,所谓“保西垂”是指秦作为周之臣属替周守护这一地区,并不指代秦族迁徙到了这一地区。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秦先往西发展,发展到极限后再折返向东发展,相当于兜了一个圈子,跟当时其他国家迁徙的主流方向-东向-不太一样。耐人寻味。
  • 司左
    02-25
    梁老师的讲授很有意思,有幸上过韦正老师的课,遣词造句也非常朴素且令人发笑。考古学家真的是想象力丰富又可爱的一帮人
  • 露水安娜
    03-16
    想要研究过去的几千年发生过什么,真的像玩剧本杀一样,需要从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等等多方取证,乐趣也在此。如果这本书非要凝练出一句话,那就是:早期秦人没文化。
  • 朝南生
    02-28
    对秦国地望的论述非常棒。
  • 四条眉毛
    02-09
    很不错的二重证据法之实践。新见不少,不过为啥没有出注参考文献,这是本书唯一一个缺点。
  • 老竹
    03-25
    司马迁时代文史不分家,梁老师的这句话醍醐灌顶啊!以前觉得史记的精彩章节像文学,不像史学,原来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点通了,豁然开朗,果然开卷有益。
  • 郁则
    04-28
    从作者讲课内容改编成书,口语化的书写使人极容易被牵引,读罢实在爽快。能把考古学专著写得如此生动,兼具学术性,又能照顾大众的接受水平,属实不易。这要求作者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提纲挈领。文中以二十个问题穿插,与史记文本互动,逻辑层层推进,彰显考古学人的探索精神,偶尔吐糟讲讲段子,鲜活得很。
  • 蜜三刀
    07-18
    尽管花很多笔墨讨论秦考古,考古图片琳琅满目,但全书看下来,觉得迄今为止的秦考古、尤其是秦早期考古,能够坐实的发现其实并不多。在秦早期遗址方面,作者对考古发现的解读比较严谨,拒绝接受李学勤基于清华简的解读(误读)所得出的结论,指出被认为是为秦人早期居住的西县、礼县一带,能坐实为秦人早期遗迹的遗址尚无发现。这说明,秦人何时从山东迁到甘陕,这个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
  • 饿霸地煮
    09-10
    借秦国的九都八迁,对《史记-秦本纪》的考古解读,将隐藏在尘埃里的秦国古史发掘。秦人帝颛顼之苗裔,玄鸟生蛋,帝女吞食而出。秦人祖先在山西,西迁至陇,曾是商纣王的大臣,祭祀风俗都与宗周有异。为周王牧马,周宣王给庄公兵七千伐西戎。西周被犬戎所灭,襄公乘平王东迁,遂尽取西岐,国始立。其与戎杂处,好战喜金器,生存力顽强,取周礼之表,拒分封等周制,设置县,走出自己的道路。秦穆公时称霸西戎,尽吞关中。穆公大败晋国,渡河封崤中尸,真正做到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周天子封秦以“伯”,承认其西部霸主地位。
  • 我心漫漫
    10-24
    对普通人非常友好的考古历史科普书籍,历史文献和考古实证互相对照,各方观点都拿出来看,历史就该这样科普。
  • austerlitz
    03-08
    考古学视角很好,但用于支持秦人“东来说”还是不够充分吧。早期秦人的墓葬特点:人殉、屈肢葬、坐西朝东、犬殉腰坑、车马不相离等;同期的草原文明也可找到类比,而不一定必然对应殷商。传世文献与考古铭文的相符,只能说明文化心理的建构早已定型,但仍不必然是真相。上古时代的任何“迁徙”说法都会面临过于抽象化、理想化的问题,可对比希腊早期、罗马晚期的研究趋势。
  • 科普段子辽叔
    07-04
    一本易于阅读却不失专业的通识读本,向非历史或考古专业的读者力荐。对普通读者而言,学习相对冷门的秦早期历史反而并非首要的收获。书中综合考古证据、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以及逻辑推理、古今地名的流变,来论证距今数千年的一个王是谁、哪年生、哪年死、葬在哪里,这样的过程,带给读者极震撼的历史真实感。以及,读罢此书,对盗墓及所谓的“献给国家”更加深恶痛绝。一件文物,在哪里出土、周围有什么,其意义要大于文物本身。盗掘好比撕毁了孤本的古书,把里面的插图剪下来卖钱,取一而毁万。最后,感谢老婆的专业,我可以在家里随手捡本诸如《西垂有声》这样书来读。读史开阔心胸,周五公司更换CEO,正不知如何对策。周末读完这本书,那换个CEO都算不了一个芝麻粒。也无怪文化人不关心商业上的所谓巨头的兴衰吧。
  • 池初
    12-05
    难得看到用考古证据解读文献文本的通俗读物,这年头不怕麻烦配地图和文物照片的绝对算良心出版物了。虽然本书只是作者讲稿串联,个别观点还有待商榷,但能用地下证据深入浅出地完整解读一个诸侯国的通史,作为通识讲座可以说功夫已经到家了。
  • 人造天堂
    06-09
    简洁明快。地下证据说话,秦西周中期始封陇西,很有说服力。个人理解,这时还不是封,不是什么所谓的子爵。西周中后期有王权侵夺公权,膳夫之类活跃于政治,秦先祖作为老司机,也是受益者,名义上还是王的私臣,所以后来东迁这么卖力。
  • 久道
    09-03
    很好的写法,用考古资料给《秦本纪》做注疏,文献又牵动考古走,深入浅出,把早期秦史讲得鲜活。
  • NADPH
    09-26
    本来《史记》本纪里头的世系是很枯燥的东西,以往读都不太重视,像走过场一样看个囫囵,没想到可以结合出那么多东西。西周和春秋史的局部那么一讲很有意思,希望秦本纪后半部分也出个讲义,同样也有人能这样贯通着考古讲讲其他本纪、世家的情况。读起来秦早期的迁都史以及和周围方国的地理关系与征伐缘由都有如拼图板一样慢慢结合。你看看人家能从《周本纪》虞芮问周联系到秦灭梁、芮讲出戎狄南下使芮国东迁,咱就只能当个封神榜故事瞅。我想着通识课的通确实得有那么回事儿,学生可能有那么一些材料古书读过,但是还比较隔,这种课一方面给新知识,一方面把学生隔的知识给贯通了。开头比较重要的当然是作者对秦人东来的证据论述。
  • 韧勉
    06-12
    二重证据法基于秦史研究的系统化梳理,对《史记·秦本纪》每一句背后所能反映的史学背景,及其可兹对证的考古文物资料分析全面。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较之吉大滕铭予的《秦文化》一书更加全面推进,不仅是类型学层面,还包含古文字学的若干互证,算是2020年考古资料与文字史料互证的典范之作。
  • 羨漁
    07-07
    虽然作者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如县制、五等爵、二十等爵、官—爵转化)与目前历史学研究的前沿还有一些距离,且过于相信考古和文献的对应关系(尤其在礼制上)。但本书介绍了许多较新的考古材料,全书一百多张图片很是丰富(彩图很多,印刷质量不错)。尤其结合春秋战国领域研究的具体情况,此种兼有科普与研究,串联考古、文献的写作方式应该被提倡。满分鼓励下。
  • DELAKU
    07-10
    1. 司马迁牛逼,啥都记下来了,只等考古证实。2. 考古和历史的结合。3. 作者不光写考古和历史,还记录了村民阻拦和两千人盗墓,也是很纪实了。
  • JSC
    06-16
    上过通识课,所以很快翻完了这本书,老师上课讲的段子也收进去了。优点是耳目一新,对理解上古史有一个新的视角,包括如何全方位解读上古史文献,要是语文老师上课也这么讲就好了。缺点是比较松散,毕竟是讲义性质嘛。梁老师幽默而博学,虽然看形象显然是风吹雨淋。秦史与我故乡息息相关,让这本书对我另有意义,买来纪念那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