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读书评论:
-
tecSnor07-31现在来看,作者令人敬佩的地方在于(1)不关心具体的人,或者说不用“边缘”“被压抑”“弱者”这些人道主义的抒情套话来理解古人,而是发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和法律身份对所谓“人”的塑造乃至规定。(2)自觉地使用理论和概念(你当然可以质疑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这套概念系统本身)进行历史分期,并对其始、末和其间各类历史现象做出解释和分析,进而对这些理论和概念产生反思。这必然导向一种比较性的、历史社会学式的更加健全的历史理解,比如作者在招博士时考题里有“西欧封建社会”。
-
某某佳哇09-02引据繁密,有些文章读起来的确不易,关于士族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共识,和陈寅恪先生有相通之处。《读<桃花源记旁证>跋》这篇与陈寅恪先生的商榷文最为精妙,称得上是中古史名篇。《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北魏的青齐土民》、《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北朝的弥勒信仰及其衰落》、《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读史释词·荷荷》几篇启发意义很大。
-
言墨09-02每一篇都值得一看再看
-
亢龙无悔01-27经典著作,重读重标一下晕
-
仙林野人04-07《南朝寒人的興起》《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平實細密,從《世說新語》展開疏論魏晉南朝風氣流變這一方法,自陳湯唐後,史料解讀、論證的深度與廣度已經到一個瓶頸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再突破不知道還能往哪方面去做了,屬實是學習了……
-
蛋10-25续编与拾遗之间蹉跎了24年,对于一个大有更上一层楼希望的学者,实在可惜。北朝弥勒信仰和南朝君父先后论其实已经站在了社会心理史学更高级方法论的门口。陆路交通一篇全无地图。动辄以阶级论因果不以慈悲论苍生,匠气有余。时间若能定格在续编最后多好:与陈寅恪先生切磋桃花源,意气风发无需后来的岁月,目送陈先生隐入了诗的花丛。
-
峨眉山大主教11-16看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
-
仰蠡06-02篇篇经典……对于主义,不知先生内心究竟是信或是不信。
-
蓑衣人11-23唐老的笔力极好,读来平铺直叙,却也是发人深醒,最喜魏晋至唐以来的官府作场与官府工匠、南朝寒人的兴起与北魏的青齐土民三文,唐老极擅长贯通诸朝代,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剖析某种社会群体,关注其起源与变动,又是如何影响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生活的,可谓是将史学的微观视角与宏观脉络结合的十分精妙恰当了。
-
汲古脩綆12-12唐先生为文抽丝剥茧,大多遵从先交代问题,提出疑问,分析史料,给出看法这样一个严谨的行文风格。最喜欢《南朝寒人的兴起》《范长生与巴氐》《读桃花源记》《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北魏的青齐土民》《王敦之乱》《君父先后论》几篇。
-
尊賢容衆09-24歷史學: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
四部居士09-08相較于周一良,唐氏更是純粹意義上的史學家
-
Tacher05-17花了相当长的时间阅读完本书,觉得唐长孺的行文长难句太多,理解起来破费周折。其实,本书里读得最有兴致的还是几篇小文,如《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别有新意,读来并不觉得枯燥。尤其是首文,感觉唐长孺在本篇中充分展现了史家的想象力,将桃花源故事的流转和时代背景做了另一番解读,没有把目光限于汉人活动区域和思维观念,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南方普遍存在的蛮人问题。读到此文,满脑子里都是《里约2》的山谷——不断推后的生存线,蛮族和鹦鹉都同样面对着优势文明的挑战。不过,觉得花如此长的时间不甚值得,竖排繁体下读唐文艰涩的文字深觉痛苦,书中最重要的几篇论文在《三论》中似乎也有清晰的表达,如能细读后者,唐先生治学大旨应该也能粗通了吧?
-
乾坤子11-23研究魏晋隋唐史的高峰,看唐先生的著作,就完全能够理解周一良、田余庆二先生对唐先生的评价————“论魏晋隋唐,义宁而后,我公当仁称祭酒”。
-
霁月难逢12-30治学的标准,没有任何多余的文字,点到即止,却可回味良久。其实唐行文有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引文后做一个很直白的概括,这在当今学者中却很少,虽说阅读这类作品的读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古文字,每个人的理解会有差异,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唐也不一定对),可以更好的学术交流及启发思维。 从小处即可看到大师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