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读书评论:
-
NoFamFrei06-21为什么大家都爱给高更写同人文,我不太懂
-
乙左左07-04这本居然在书柜躺了这么多年,现在才想起来读。欣喜的是又读到了高更的故事,上一次还是在毛姆的小说里。两条线(各自的时间线却是刻意打乱的),一条是高更的外祖母弗洛拉争取阶级自由和女性的自由,另一条是高更争取的是艺术的自由,表现的形式都是反抗,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或者对固有艺术形式的反抗。比较喜欢里面用“你”的叙述部分(刚好最近我也用过这样的手法写小说),这种人称的切换可以造成视角切换的效果,甚至有着与历史人物对话的意味。至于都是以死亡结尾则是小说最合适的方式。需要学习略萨用结构和情节的丰富形态构造小说,正是这种丰富让文本反射更多的光泽。
-
靠北啦09-02略萨常用的跳章节双线叙事,不同的是用了很多第二人称,用在最后高更弥留之际很精彩。时间顺序叙事插入回忆,感觉人物事件凌乱,搞不清人物关系。高更线看到了不同毛姆的另一个更真实浪漫的版本,用不同时间段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所映射出来的画作串起来的一生。祖母线有《狂人玛依塔》的影子。
-
影随茵动12-01高更传,气势磅礴,令人唏嘘,生与死的距离,精神的绝对漂移!
-
看不见的城市01-30追求总在另一个人间天堂的祖孙二人之双重传记,追求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被继承,在延续,但结果呢?略萨晚期作品,稍显平庸。
-
商夏07-27略萨这是在和毛姆较劲吗?
-
夕岸10-28用第二人称叙述方式的地方太多了。
-
穆08-02不是传记,胜似传记。高更比梵高牛逼多了,我一向这么认为!
-
思阳02-24应该说所有关于理想,也就是那个天堂的作品都应该是很让我感动的。大同世界与纯原始和纯艺术的追求本没有区别。但是,这本书的写作技巧反而把这种赤裸裸的感觉给冲淡了。据说这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能够从他非常的写作方式来体验一二。但是,也许是它太过温润而不够煽情,也许是太眼花缭乱,看完之后,总有点没有爽够的感觉。
-
西西弗的愉悦07-13《水中鱼》的姊妹篇。两段人生,交叉并行,政治/艺术、旗手/画家、没有剥削的大同世界/精神共通的艺术天国。这场与“你”跨越时空、历史与虚构的对话,终究成就了“我”一生的脚注:同为“巴别塔”建筑师的祖孙二人,不知不觉间构成了一体两面的巴尔加斯·略萨。联结点是秘鲁,无法割裂的祖国;联结点是阿琳,为理想所牺牲的;联结点是性爱——无关性别的性爱,他是高更的梵高,是弗洛拉的奥林匹亚,是你永远的恋人,永远的遗憾,永远的动力与永远的阻碍,不是吗?建筑师先生。
-
莫沫。12-29读过略萨的高更,便更觉毛姆时有是多么的刻薄烦人。对感性与文艺的追求,本来就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来自他人或世界的价值判断都带着某种形式的偏见与歪曲~
-
虾米01-11一目十行。略萨的小说,大抵如此了。值得咀嚼的,可能是两条线索蕴含的冲突,高更外祖母与高更都想要拧松资产阶级狭隘生活的螺丝,但他们采用的方式或许会让这对祖孙反目。外祖母积极从事外向的工人和女权政治活动,把性爱视作“男性压迫女性”的工具;外孙则转入内向的精神解放,对政治嗤之以鼻,或将之当成保障艺术创作的烟雾弹,且视性爱为人类自由的必经之路。当然,两人皆有共同点,这可以引出第三条被隐蔽的线索,即他们为自己的事业抛家弃子而造成两个阿琳(高更的母亲和女儿同名)的悲剧。
-
都柏林的斯蒂芬03-16“亲身体验过的历史是一桩残酷、荒唐的事情,而书写的历史则是一座布满狭隘爱国主义骗局的迷宫。”
-
AOI04-25略萨写高更丝毫不比毛姆逊色,更有人情味,也更接近历史上真实的高更吧
-
谭不爽01-19虽然有些絮叨但是写高更那部分相比之下还不错,弗洛拉的部分无论就像中学政治和历史教科书一样,看得人特别反胃。读到200页的时候觉得这真他妈是一本好书,读到300页开始厌倦,读到400页心想,终于完了
-
琴酒01-07虽说是两段叙述,但因篇幅相当,联系过于紧密,因而不能算是复调。我也是很自然地想到了野棕榈,私以为略萨还差福克纳一大截,福那种浑然交织然又互有补益的手法永远是越想越天才,略萨带着拉美的直接和热情,玩不来这套暗示。于是最为动人的就是生命力。突然转换的第二人称和名字的呼唤是一场带入感极强的自我质问,弗洛达更是个避免幸福的人,她有过多种可能最后只为斗士的自己庆幸,高更和梵高那段我当八卦看了。是触不到核心激不起媚俗又逃离不了引力的那种书。
-
傅踢踢02-16不是特别喜欢,结构也挺一般,没见出略萨的特色。至于天堂不天堂,理想不理想,本就是各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