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现实
读书评论:
-
李宏峰02-25在外部客体世界与内部主体世界之间存在一过渡——过渡性客体,游戏就是其中一种,孩子从外部客体世界中抽取出部分元素,加以自我主体加工,构造一主客揉杂的过渡世界。孩子通过游戏与玩,一点点探索着外部世界整合着内部世界。
-
唔!01-08太难读了,不知道是不是译者的原因,我没看懂。
-
爆仔10-30已购,李小龙指定客体阅读
-
leoma05-25过渡客体那部分,意识到原来自以为的很多特殊行为其实是群体共有的秘密…
-
zhangyl07-18最早看了英文原版不是很懂。又看了中文,感觉懂了2成。再中英文一起看,觉得中文版翻译地粗糙了,一些细节直接跳过了没有翻译出来。不过再看英文觉得清晰了很多。
-
新鲜海捕鱿鱼06-06温尼科特没有弗洛伊德那样的好文笔和超常的解释能力,他乐于承认自己“很多时候甚至一声不吭”,或满足于表示自己已经注意到病人的呼声,从而,他的治疗也很漫长。这些风格上的特征和他的理论特征是相关的: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必然的冲突需要解决,而毋宁是一种等待和培育(但不是教化),治疗者首先是抱持病人、或成为一面镜子,然后是从病人的攻击中“存活”下来,成为一个可用的客体,从而完成了病人自体的转化,这个过程是很难的,解释是一种破坏性的诱惑。温尼科特不从驱力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死本能或攻击冲动不是被看作对客体和外部世界的反对,而反过来是为了让外部客体成为外部的;生本能或性驱力则被游戏和创造力替代,后者是“自然”的。但因此,如艾汀格正确地指出的,原先归属于驱力的恶现在都被归给一位“不那么好的母亲”。
-
罗罗09-08好!为我对“存在感”的理解提供了关键的认知。
-
﹖気 ?08-08在婴儿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客体不是被发现,反而是主体的创造,攻击也不是遭遇现实选择时做出的反应,而是推动创造外部现实的摧毁性驱力,因为一个足够好的母爱在此时不能再无条件地给予,而是成为客体,并在主体的摧毁下依然存活,这才能使婴儿能够成功地从关系阶段过渡到使用阶段,即创伤性断裂后重新联合的新形式。通过对过渡时期的观察,可以帮助认清婴儿的成长历程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探索游戏在这些中间地带所处的位置。因为游戏是在一个安全与放松的环境下的创造性活动。这个活动即不属于外部空间也不属于内部空间。所以温尼科特试图强调这个潜在的中间空间对于主体成长过程中对于客体的理解与“塑造”作用。这样的视角进一步延伸,还会发现整个人类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化上原创性与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关于分离和联合相互作用的极佳案例。
-
杲朹02-11客体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好理解的内容,本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心理治疗案例而这个翻译又比较死板,所以看上去会比较累。书中提到“当婴儿开始发育出各种能力时,母亲对婴儿的需要给予非常敏锐的反应,使其在个人发育上成为可能,而这种适应建立在她对婴儿认同的基础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人人必然形成心理困扰,因为不是每个母亲都具备时时刻刻能够关注到婴儿的需要同时给予敏锐的反应。
-
[已(手动)注销]04-26好多没看懂,哭泣……
-
李琳琳12-201971年完成,温尼科特理论发展线索的重要著作。后期思想总结,重返“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发展出“客体的使用”,提出了“母亲与家庭在儿童发展中的镜像作用”以及“游戏”与“创造性”理论,重点关注儿童的内在现实及其与外在现实的关系,是对以往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游戏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属于健康:游戏促进成长,因而促进健康;游戏导入团体关系;游戏可以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沟通形式;最后,精神分析已经发展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游戏形式,有助于个人与自己以及与他人的交流。
-
陆路06-12继续扩展了过渡空间的应用,对于男性元素和女性元素的介绍值得深入探讨
-
大石落地04-21首先,这个译本确实存在一些错误,但是大体还能看吧。其次如果不是很熟悉温的一些词汇的用法,因为他的用法和很多即使同是客体关系的大师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觉察。然后一些过程也显得抽象。所以会有点阅读门槛。不过现在看他的一些观念还是很先进的,对于体验的重视,对于解释的时机,总让我感觉这不是主体间吗?!但是他呈现的案例的操作还是克制范的,比较传统,也让我好奇那些重视体验的理论落到操作为什么是这样的。总之对看了老先生几本书和文献,不是很系统但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