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诗风

读书评论:
  • 且歌且行
    05-05
    尝试了各种角度以穷尽挖掘的可能性,诗集编撰和诗歌评论、影响和接受、主题取向、时空观念、情景关系、意象…在这些角度的切分和迭合中感觉一块蛋糕被分得很干净,很漂亮。角度铺展开了视野,论述也基本上有据可依。这本书不少地方流露出灵动的感知。诗歌研究最精细,也最讲究感觉,最容易被戳中,也最容易错过。论文写作其实也可以是呈现诗歌特质的最好方式,把飘忽不定的感性捕捉到的东西以确定的、有力量的理性方式表达出来,不知名的幽昧和酸楚就被拥抱了。
  • 淮南山月
    02-08
    细读文本,感知敏锐。借鉴写作思路。
  • 頨譞
    01-01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 万水千山皮皮虾
    02-23
    工稳地堆砌材料,读后不如《大历诗人研究》,第四章的分类模式最讨厌;体式与语言风格特征部分,对结构主义借鉴不多。附录四论“含蓄”当时最有争议(后记),但今日有启发,概念史的梳理,后来论“意境”也是同一机杼。或许作家论与作品选的结合,往往更能将一些社会的影响,及文学的趣味传递出来。大历诸子承王、孟徐绪,声主流畅,格主清空,气主收敛,以五言律为最擅长。以古体见长的韦应物在此时确实不太一般。诸人体貌大略相似,其弊也浮。所谓浮,就内容言,多不出月露风云,天涯芳草,游山过寺,送别怀人。可谓浮而不实。就风格而言,闲雅而欠高古,清虚而不沉实,有神韵而少骨力,感情沉挚的少。风神韵致虽是唐音,写来写去又有什么意思呢?
  • 行迹空山
    02-23
    本书将大历诗置于诗史之中与六朝(谢眺)、盛唐诗等比照,探求诗风,时有精到之见。从形式入手,以意象特征及排列方式分析大历诗清新、流畅、炼饰的特点。用计量之法,佐证结论,以西方文论,同义替换,都是蒋寅今后的典型风格。言情景交融成熟自大历诗,过于武断,又言“为感受寻找表现”“为表现的需要,设置情景”是大历诗区别于盛唐诗的特点,不敢苟同。其实,盛唐诗也有这一特征,不同在于后者择景适情,为无我之境者多。前者化景合情,为有我之境者多。将山水诗、送别诗、羁旅诗等可分体考察的类型,纳入诗风整体分析之中,也是一大特点,不过也导致了分体都是泛泛而谈,讲得不细。行文有八九十年代特有的激情,不板滞,只是有时引用材料重复太多,有堆砌之嫌。第三章谈吏隐,第五章谈时空,第六章谈感事、感物,第七章谈意象,最好。
  • 洛温
    11-06
    我的古代文学研究入门书,买过两次的。蒋文虎老师以主题、时空、感受、意象、结构、体式、语言着手,比较研究色彩浓厚。(袁本中国文学史的大历诗坛章节移植本书许多内容,但较多走样,没有得到精神)
  • 赤水
    04-30
    这本书都能被评价为堆砌材料是我没想到的。如果看得仔细,会发现之后的研究基本没有跳出本书范围太多的。引用的西方文论是否粗浅,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但贯彻的决心是一致的。在文本方面,就算具体解读有出入,但本书的文本细读显然是极下功夫的。论证的思路非常清晰,但副作用就是有一些分割过于细节。节奏紧凑,副作用就是一些其实很关键之处没有展开。对于唐史的引用基本处于[博士生的常识]层面,所以如果要深究的话,[原因]的探究有些模糊,但如果展开有可能反而模糊重点,猜测是作者察觉到在历史原因上没有新的发现后采取了缩减处理。最后两三章略嫌仓促,诗体与语言的位置也晓得有点尴尬。但考虑到篇幅问题,这些缺点显然瑕不掩瑜,一部教科书级的博士论文。对于古代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显然是必读书。
  • 行止
    05-22
    论述的方式方法和今天有些许差异,但其中不少结论今天看来仍然有借鉴意义,并且值得进一步阐释
  • 10-30
    其实无非是程门的路子,但方法足为后世用,思想足为后世警。从老杜和元和串联处用力求新变之过渡,由是直辟一学术热点。如果套用作者评论大历诗风之词便是"工稳",基本可做博士论文的教科书了。
  • 塵寒
    12-26
    第七章末尾對大曆詩的批評,有些顯得沒有說服力。第八章認為盛唐七律多非正常語序,當驗證之。
  • 冬瓜
    01-24
    分析得十分细腻。此书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建立在文本细读上的理论分析再结合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论来解读文本,使得此书大量的感性感受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这也正是乃师程千帆先生的高明之处。
  • 墨绪
    03-05
    很豐富且文字淋漓,雖然有些觀點稍顯陳舊,終究瑕不掩瑜。
  • 月詠
    04-06
    中文專業碩士論文標杆
  • 09-21
    典型的80年代风格,激情四溢,喜引用一些西人文论中最为粗浅者,既好通过脑补得出一些不经之论,又好将简单的数据统计等方法用入研究之中。剥去花哨外衣,核心方法依然是堆材料而已。若论外部的文化历史背景,则多想当然之辞,可见蒋寅写书之时于唐史并未能彻底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