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读书评论:
  • 矜北
    04-06
    抒情以其包容万象的姿态召唤出启蒙、革命所不能发现的空白,把文学从宏大叙事的边角拉出,重新归还给个人体验。
  • 绵舟
    04-11
    本来只想读沈从文一章,但不知不觉把整本书都翻完了(没有太认真地),主要是王德威太会讲故事,恰好又触及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话题。后面的座谈也好精彩。对于那三幅速写的解读,第一次看是在《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次读仍欲落泪。同学问过为什么选沈从文,因为每每想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一只小小的渔船,在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有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 英俊的红发卡利
    12-01
    会相信抒情作为叙事的对立面始终存在这一事实,而王德威则敢于把抒情作为启蒙与革命之外的第三条路指出来给人看。抒情的地位被抬高至此总是若隐若现地与已建构的强大传统抵触。王德威举出的例子是否足够具有代表性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抒情传统?私以为仍然是值得质疑的。诗人的抒情如何区别于前现代的抒情而又不等同于历史与身份认同的脚注?
  • 冷嫣
    11-22
    我买的版本应该比这个早一些,当时我还年轻,只追求深刻,在看一本书的时候推荐了王德威的这本,便买来看,可当时并看不懂,十年过去了,再翻开的时候,我慢慢了解了王德威笔下的沈从文、老舍的写作方式,时间是最好的注释。
  • 长歌怀采薇
    01-28
    对谈部分很有意思,许子东的花园比喻很到位,王德威看似采花拈草的背后是对大量作品的阅读与文学进程的整体把握。用抒情传统与现代性的碰撞搭建起古今沟通的桥梁颇具雄心,相较于启蒙与救亡的论述,从偏向个体私人的角度切入是一种补充。当然更多的是对乃师路径的发展扬弃。不过,拉拉杂杂将许多个案组合勾勒并纳入抒情传统大蠹之下,难免会使得有些问题会变得更增加几分模糊。最喜欢对革命一节的论述。
  • 大狗人
    01-05
    对谈部分好,前面的演讲和后来的《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一样,仍有王德威的通病——随手翻一页细看倒是挺好,合起来常常不知所云。感觉“抒情传统”不是个好用的概念,用它来切入问题、进行阐释,似乎不但没有把问题分析清楚,反而把原本不相关的东西混杂在一起了,“大而无当”。既然“抒情”被弄成广义,那又有什么文学不是“抒情”的?
  • 陈蓝村
    12-29
    在“革命”和“启蒙”的论述外,增加了“抒情”这一个人化的关乎实际生活、内心的线索,这也就使得现代性的谈论,由大入小,进入了情义的叙述。或者说,这种关乎“有情”而非“事功”的述说倾向,也折射着论者的情感姿态。对“抒情”一词的扩充性谈论,打开也损毁了抒情的特殊性。沈从文的三次启悟很是精彩,在历史的暴力面前,沈对于他类文艺媒介的挖掘,补偿了私人之情的表露渠道——“抽象的抒情”。“红色抒情”一章,特意找了陈映真的《山路》一文,读罢,感慨万千!
  • Nostalgia
    04-02
    王德威的问题意识胜过他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像老师所说,可能由于王德威自己是gay的缘故,他想从抒情的角度给那些被文学史边缘的作家重新捡起来。虽然他力图找寻除过启蒙和革命之外的第三条抒情的道路,但他论述中又时时同启蒙与革命作对照。喜欢他论述的沈从文,陈映真和江文也。十分独特的部分是他用罗兰巴特的“刺点”来论述沈从文的三次启悟(是启悟而不是启蒙)关于红色抒情,陈映真的那句“担心社会主义变成文学”也值得我们深思。
  • 懒兔的兔
    10-02
    王老师讲课真的好生动!这样的文学课堂怎能不爱呢。另外,王老师对海子的判断(在崇高与唯美之间)也深得我心。
  • 胡晓晨
    10-25
    许子东老师对王德威老师做研究的方法概括的挺准确的我觉得,他说王德威老师能把许多不相干的材料汇聚到一块,乍一看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把这些材料串联成一个相当有意义的主题。这本书里的六堂课即使如此。沈从文、瞿秋白、陈映真、江文也、胡兰成、白先勇、海子、闻捷、顾城等等这些人,乍一看并无太大关联,但王德威老师就是能从这里面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抒情传统的一条脉络。沈从文的浪漫是悲观的甚至自虐的,他预见了文明的衰落也预见了自己悲哀的结局,却愿意只身陪葬。瞿秋白到陈映真反映的是一种红色抒情,这种红色抒情拿掉了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看到了人心中真正的革命浪漫。江文也和胡兰成所代表的是对中国传统美学复兴的浪漫,白先勇等人代表的是一种乡愁式的浪漫,至于海子等人,则代表了诗人如何在中国死亡。
  • 海阔天空祝沽笙
    03-03
    十年之后再看当时的论述,有一点我毫不怀疑:王德威老师将以中国现代文学之抒情传统维度的阐发者身份被载入学术史。
  • 熊柴大略
    04-03
    “我们吝于或怯于抒情,殊不知情与志、情与辞的复杂结合,正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关键”、“事功为可学,有情则难知”。将抒情传统和革命、国族、历史审美和主体性结合起来谈,虽然以我现在的水平很多地方还是理解不了,但是的确抓住了一条新的理解脉络。我是从后面倒着往前看到导读总论的,这样比较好懂一些。
  • 姬流
    02-05
    个案解读胜义纷披,但我读完整本书一直有一个感觉,仿佛置身在一个花园中,王德威随手拈出几种花,将花瓣的褶皱都讲到了,复杂性揭示了不少,然而玫瑰花和茶花、桃花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种植在同一个花园中,他却并没有说出。抒情性就像这样一个包孕广大的花园,然而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广,其内核就越模糊,指向也就越微弱。如何在构建一个大的叙述的同时,保持概念内核的清晰呢?什么可以纳入抒情传统中,什么不可以呢?小说可以,龚自珍可以,现代诗可以,那么同光体可不可以,桐城派可不可以?
  • 镜中
    06-26
    研究中国现代性的路径有很多,王德威从主流的“启蒙”与“革命”中跳脱出来,选择“抒情”作为研究方向本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纵观全书的课堂部分,沈从文的三次启悟稍好,其后基本就是在讲故事,越来越偏题,讲到四、五讲的时候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讲成了现代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估计王德威之后也意识到了,才写了篇很长的总论来阐述,但依旧主线模糊混乱...
  • 索芝麻麻麻
    05-06
    王德威的书读起来实在是让人有种大口吃肉大快朵颐的快感!江文也《孔子的乐论》和李渝的《江行初雪》有空该读。近年来民国文学大热,不乏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将其定为论文题目,原来这本书中的对谈中就有提到对晚清民国诗词研究的方向,那么是否现当代研究学者的成果也为古代文学的研究指明向上一路?附录的两篇小文足见王德威的真性情。阅于北大百廿校庆之际,十二年前欢快愉悦的演讲场面历历如在目前,当年提问的博士生如今已变成我的师辈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