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士
读书评论:
-
九月04-05庆幸未受银魂太多“荼毒”,没有先入为主的形象偏见。口述史虽不可尽信,终是可贵的史料,解说和注释已修正了不少细节。章回体编撰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故事性,吃来丝毫不觉琐碎疲乏,赞美引进之功。
-
Sotang04-11閱於2021年4月11日
-
麥荷門07-13书里始终弥漫着的强烈愿望,也就是“重新审视失败者历史的希望”,是一个不新鲜但是非常有价值的核心要素,于是这些个人经历变得重要,于是追踪当事人视角、还原具体历史情境变得重要。此外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其简练曲折、颇具可读性的文本内容,对仗工整的评话风小标题妙趣横生,经常出现三两句写景就烘托出氛围,一两处动作或对话就突出人物特点的妙笔,其中以芹泽鸭的记叙和描画最为成功;而诸多细节对当时社会风貌和武士生活的展示也有相当作用,如果说《黄昏清兵卫》中“善刀而藏”的模式化故事像线条色调柔和浪漫的浮世绘,那么《最后的武士》就更像暗影幢幢但真实感暴突的黑白照片。
-
Jabberwock10-10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写新选组的故事。有助于认清幕末时代:不是闭关锁国的幕府和要求进步开放的志士之间的矛盾,而是希望开国通商的幕府和认为幕府屈从列强、丧权辱国的武士之间的矛盾。新选组也不是银魂里那个搞笑的欢乐组织,而是充满权力斗争、不惜动刑拷问的组织(鬼之副长)。似乎每次组内权力斗争的情况就避重就轻得写,全书总体上是为近藤勇、土方岁三等人拨乱反正。书中斗剑场景的描写过于简化,重写意,不重写实。或许因为口述整理者本人并不精通剑道之故,因此只能写个形,其它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
-
跳伞塔07-01“大白兔”的配色,醒目的诚字旗。一部很好读的口述史,倒幕运动中最精彩的五年历史风云尽在书中。缺少一颗星是由于原书略微缺少的文学性及较为混乱的结构。
-
公子姓张01-17本书是永仓新八口述自传,新选组风云
-
二月兵队08-18又一些补充。亲历者视角。还有这老干部语气也确实是时代遗物了...
-
兵部侍郎千夏酱07-10讲述了幕末时期发展起来的浪人武士组织——新选组的兴起和解散。本文通俗易读,体裁类似于章回体小说,把大量史料和日记整合成小说的形式,由于资料以当事者永仓新八的日记为主,因此内容真实刺激,有临场之感,就像在看一部大河剧。就是这些日本人的名字和称号太难记了,不能字面理解。
-
Yursler_钰06-29章回体 新选组 永仓新八口述历史……封面配色模仿大白兔奶糖有些。。。。其实诚用金色,封面底色以天蓝、白、黑相间设计,更能突出主题。。。。
-
止痛片08-13更像是新选组的流水帐,许多地方看似事实很简单,但也可能是永仓给老队友留面子,虽然他当年与近藤不和,并且两人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但也是永仓为近藤建的碑;从这个回忆之中也能看出来,当时永仓这些新选组的高级干部,对日本当时的形势并不太关心,这些浪士想的更是出人投地,这种缺少后世宏大叙事的回忆,反而更接近当时的真实。
-
Chat Noir07-24五彩封面一般,插图印刷一般。其他都不错。
-
Die Katze10-11报纸连载故事合订本,至少看的过去,在甲骨社引进的日本类别里算不错了。。
-
甲骨文图书07-06“人来人往皆是惑,难退难进诚可哀。”
-
valian06-26“大白兔奶糖”式的封面设计特别吸睛,200来页的厚度,精彩的故事情节,让人忍不住一天时间就读完了,就像看了一部大河剧,意犹未尽。全书以主人公原新选组二番队组长永仓新八口述的连载内容为基础整理修订而成,让人读出章回体小说的感觉(目录就像章回体小说的回目一样)。这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历史研究著作,而是带有强烈的故事色彩。全书以新选组的成立、池田屋袭击、禁门之变、高台寺事变、伏见鸟羽之战等重大事件为节点,将新选组5年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道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特别是一些暗杀、战斗场面的描述,特别真实逼真,也特别惨烈。芹泽鸭、近藤勇、尹东甲子太郎等个性鲜明的武士形象跃然纸上,读来特别过瘾。全书的翻译也很流畅,译者的语言功底很强,个别地方翻译得特别优美,不少生僻成语的运用也非常准确,值得一读的好书。
-
校书郎公子熙06-27作者永仓新八,曾是新选组二番队队长。他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本书正是他当年亲身经历的回忆录。新选组,是幕府组建的浪士团体,主要承担着维护京畿治安的重任。在幕末的历史洪流中,新选组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事情中,都有永仓的身影。永仓在回忆录中深度还原了事件发生的情况和细节。也为后人解开了诸多谜团。比如新选组最初的目的是尊王攘夷,在幕府重恩下追求公武合体,并不是幕府的走狗;芹泽鸭狂妄但具有烈胆;近藤勇虽骁勇但心机很重。作为报纸连载刊登的形式发表,本书更加的通俗生动。译者也纠正了许多书中存在的错误,对我们阅读和认知历史真相提供了极大帮助。如何正确看待新选组的人和事,也许本书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
Shinya03-25原文是半文半白,译文是现代汉语,只是尽量保留了一点“评话”风格。最后呈现的效果还要大家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