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之日
读书评论:
-
雾隐03-13韦斯特还是没能改掉直觉写作的毛病,对欲望的描写很真实,热衷于堆叠列锦,雪莉·坦普尔估计应该译作秀兰·邓波。比起《孤心小姐》当然还是进步了许多,应当是多年剧本写作的成效。可能韦斯特也读过《乌合之众》。
-
三尺水05-15这本书很适合用北岛的那首诗概括:「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书里还特别选出了这段话,确实是全书精华所在:「在某些地方,梦想会折磨某些不幸的人,而终有一天,那人被折磨够了之后,梦想就会在片厂重新复制出来。」「他兴起一股难以抗拒的冲动,好想挥出一拳,或之前突然改变姿势来打破这种平静的表象。」联想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凭空投篮,世界大同。封面设计得很漂亮。
-
很晚才睡01-12织梦。另外装帧很棒。
-
老苏打水01-28画面感还是很强的 脑子里带入了几个演员的面孔看完了这本
-
坎离02-03一个看脸的故事,看不出所以然,装帧不错,感觉有点浪费
-
Chloe Lee10-10依旧很丧。描绘的是好莱坞光影背后的混乱无序状态,触及的却是普遍性的仓皇失措、无所凭依之感。梦想究竟是什么,梦想的幻灭又是什么样子,这类问题难以言明却总会引起无数人的好奇。或许等到一窥究竟之时,就是心中最后寄托的湮灭时刻。结尾非常震撼:电影首映日,拥挤喧闹的人群如同蝗灾席卷而来,他们无意识无办法地被裹挟着前行,如庄稼般无助,只得被冲撞,被伤害,被侵犯,被踩踏……以前总觉得幻灭至少会清醒,破碎至少能得到真实,读了这本书倒不这么想了。或许蚁族人群一直是处于幻灭状态的,处于迷惑的、混沌的、失序的、虚无的幻灭状态,无论怎样都找不到清醒与真实。梦想毕竟是会折磨人的,特别是与虚空的浮华名利交融之时。因此他们这群人,也只能在泡沫光影中迷失,在声色欲望中浮沉,又被残酷现实裹挟,最终走向各自命定的归宿。
-
靡靡仓鼠05-31一反“从外围的浮华写到圈子的幻灭”,“天堂”的享乐内核始终没有出现。角色浸入理想的氛围,要么着魔,要么耍赖。
-
干燥的白季节03-04第一章、第十八章、第二十七章尤为精彩,具有永恒价值。估计这就是布鲁姆所说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段落”吧。深度超过了同时代的菲茨杰拉德,这足以说明英年早逝的韦斯特不仅仅是个天才。
-
忙忙贝壳子03-30好久没看书了,先庆幸一下这本书的长度。作者文笔蛮美式的,干干脆脆,非常老练,读起来没有很多负担,尤其出彩的18章和最后一章!我一直在脑海里面把它们想象成画面,很有意思,热闹非凡又透露着虚损。说回内容,无论从地理还是心理上来说,好莱坞一直离我很远,而我也一直知道,没有一个地方会是完美乐园,好莱坞也只是浮满梦想泡沫的一片水域。托德、费伊、荷马、米格尔、厄尔、哈利所有人全都沦为这块背景板下暗淡无光的陪衬,我不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故事对我来说也无足轻重,因为这是好莱坞,这片藻海中,这种荒诞的情节甚至缺乏张力,无法令我为之动容。或许我也是书末挤在人群中拥挤暴力的制造蝗灾的一只蝗虫而已。
-
火锅火锅10-12没有miss lonelyhearts 好看…人物刻画的并没有很饱满。每个人都和生活一样乱七八糟。
-
失意的孩子04-15鉴于书上cue到了钱德勒,即使我不明白为何做出这样的对比,仍想为其叫嚣几句,纵使人家只是把侦探故事的主角放到洛杉矶,也比这本书写的所谓好莱坞奢靡浮华乱像深刻入理。至于对标菲茨杰拉德,并不是写一群乱糟糟的角色就可以了,充其量算是速写,还是枯燥无味的那种。
-
-05-08远远低于阅读期待,人物描写不够立体,对群像的驾驭功力一般。看完之后没有很鲜活印象深刻的角色,只记得是一个小婊子的一群爱慕者。结尾写的太乱了,比很多作者所写的骚乱场面差了太多,不拿布尔加科夫欺负人了…奥田英朗都要更出色
-
Bigteeth05-22垃圾。毫无才华的垃圾。能一本正经写推荐和正向书评的,不仅有才华,而且有强大的心、坚固的脸、装饰的眼。
-
静志~02-14最后一幕人群仿若蝗虫般推搡涌动的场景迷乱魔幻到极致!造梦厂好莱坞生产出来的全是垃圾,大萧条下的人们无所事事,梦碎的他们以虚无对抗生命,直到悲剧将万物燃尽。
-
拓之空04-03好莱坞蚁族们的故事……
-
向左向右也向前12-20看过好几遍原著,大背景是美国萧条时期沉溺于银幕幻想的云云众生,小说本身则远远超越了当时繁盛好莱坞涌荡出的一波波追名逐利,解剖切片分析的,到底还是人这种生物的皮囊与内在。以下是重点,给喜欢看《肠子》&乙一的小伙伴,这书,很kinky+grotesque+violent,结局深得我心哈哈哈,不知译作译笔如何、是否忠实完整,公版书,能看英文的就去看英文吧~
-
爱与污秽凄苦03-24#藏书阁打卡#如果说这样的作品也不过是对纳撒尼尔.韦斯特天资的浪费,那我实在想不出这位作家究竟是何等天才,也许比菲茨杰拉德有过之而无不及。“画面感”多么重要,在如此短的篇幅里,染开一幅完整而高密度的洛杉矶实景,仅仅是开头那一场街上的电影拍摄场景,已将读者拉入这个充满幻灭迷藻梦想的垃圾堆叠的城市。我许久没有遇见一个如荷马这般令我心碎与同情的角色,他的双手不听使唤要自己扮演教堂的场景,是这座繁华而被梦想妆点的城市里无数个被忽视被碾碎的灵魂的缩影,已经习惯扮演另一个角色的人们,哈利、费伊,来洛杉矶寻死的人们,厄尔、墨西哥人,在最后那场如末日启示般的首映式上,他们最终被人群压垮,被渴望逃离美国式的空虚与庸俗的人流湮没,他们渴望冲破重重的阻碍,迎人流走出自己的方向,却不得不接受自己只能随波逐流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