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读书评论:
  • 胡萝伯爵
    04-02
    冬季风携来黄土,夏季风泛滥黄河,由此形成的早期中国文明并不是大河/灌溉而是小河/旱作模式,广泛种植原生的小米而难以消化外来的小麦。文献、考古、语言,正本清源的功夫令人钦佩。
  • 小 屁 吃
    04-01
    考古 地质 花粉 诗经 禹共这才叫“治学”
  • 味无味
    01-07
    历史著作若无现实关怀,虽无害于学术价值,但似乎总是像缺少灵魂的机器。何先生这部书却是有一股精神鼓舞的。其全部内容的根本主旨就在于证成中华起源之独立性以辟外传说之谬。一种民族责任感贯穿全书。不理会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艰难处境,不洞悉西方中心论的无孔不入,势必会批判是书不够价值中立。但且不论西方学术似乎从来便与权力勾连,就说真的有为学术而学术一回事吗?局部或许可以,但根本上似无可能。个性或兴趣不能脱离现实,学术自然也不可能。何况完全脱离现实的学术真的有意义吗?何先生那一辈学者对此应最有感悟,所以他们虽极力提倡科学精神,但始终未否定学术应有家国情怀。在他们那儿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如此书虽关怀甚大,但核心论证可谓严谨,黄土与植被、考古与文献,相互发明且有科学数据支撑,除非有新发现,否则大体似不可推翻。
  • Jargvci
    03-28
    中国农业非传自中亚两河流域,乃是本土起源,分为黄土高原与长江中游两途,本书专论黄土起源:1.黄土台地地势高,农业起源与泛滥平原无关:2.耐旱的“小米群”与中亚作物系统迥异;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与两河流域不同;4.黄土环境塑造的华北村落定居农业生产生活模式,不同于两河流域的“游耕制”。我对农业考古是纯外行,也没读过张光直、许倬云两先生的批评,只能对本书结论不置可否。但不得不佩服何老的冒险与开拓精神,从西洋经济史到中国人口土地,再到农业考古,社会晋升,最后又攻坚中国思想史;所用工具,如考据,统计,生物,考古,不一而足,实在厉害!
  • 胡同
    08-29
    这种切口真的没想到……
  • 一个小市民
    02-06
    千手千眼,举重若轻。
  • 夜深歌
    10-30
    在有限的黄土上创造了璀璨的文明。
  • 白律
    03-26
    转评论“持续长时间的定居农业让中国先民们可以长久稳定地生活在某一固定的地域内繁衍生息。在『华夏人本主义』一文中,何炳棣将此作为中国宗法因子与文明发生的根源,生于斯,长于斯,老死于斯,以此形成了以宗法孝道为为核心的文明特性。”
  • 西南风
    03-31
    中国家族制度的起源 第五章 开始和结尾对自己比较有用
  • 药居士
    07-01
    尽管对中华文明起源所知有限,不敢妄评,但在这部成作于1960年代的著作中,作者运用多学科交汇的研究手法,已是中国史学的嚆矢。而其结论:中华文明乃自生之黄土文明、非引进的灌溉文明,今日亦有更多材料证明,只不过限于年代与研究条件,不及今日之深广也。书中以《诗经》考证古代植物尤其精彩。
  • 07-09
    看了个结论。农业史有待花时间精力专门了解。但是目前为止我五谷不分啊!
  • 观复道人
    11-17
    就篇幅而言,本书只有区区16万字,仅算一本小书,虽然是硬精装,但在插架的众多图书中仍不免显得有些“单薄”。但就内容而言,本书不折不扣是本巨著,何炳棣先生充分利用了地理学、考古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史料进行了精湛地分析,提出了对中国农业起源的一系列原创性见解,澄清了前人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的认知错误,令人拍案叫绝,击节称叹。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前两编对中国黄土地区的古自然环境与古代文献中黄土区域的植被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得出了自更新世以来,黄土区域在气候上呈干旱与半干旱的不刊之论,在下编中,先阐明了古代中国农业区别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的独有特征,再依次对粟(含黍稷)、高粱、、稻、麦、大豆、麻等农作物逐一分析。该书初版距今虽已近半个世纪,但岁月益久令其光华益彰!炳棣先生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