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祖先的猪

读书评论:
  • 春花!
    11-06
    作者讲猪的部分要比其他部分好很多,看着更让人享受。其次,将现实世界量化成为一个系统,仪式不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手段,而是变量变动后产生的结果,相对的,既然不是手段那么必然会带来其他变量的改变,仪式没有解决问题,只是让问题陷入另一种更糟糕或者恢复稳态的情景,这一点在逻辑上还是和马那一代人有一些区别。最后,数据不过是拿来建模的工具,用于解释,甚至说是描绘一个地方,某种程度上来说平庸感难以消磨,有一点失落。或者说,数字的使用太泛滥,模型太强行。
  • whig
    02-04
    作者属于差点被时代潮流带歪却有幸仍留在正轨上的那种,不错的专题研究
  • 野艹
    04-25
    仪式在生态中,以往的仪式研究传统有思维层面讨论宗教、理性问题,从社会层面讨论结构、团结,从阐释角度讨论符号、象征,这里是1950s新进化论发展后,拉帕波特从生态角度讨论仪式,仪式在生态中,调节生态平衡,自然的生态和文化的生态相互作用。
  • 陈浮
    08-05
    有生态的数学计算,各种能量收支卡路里的计算。僧巴珈人平常不吃猪,仪式时才杀猪,周期性(约八年十年)大规模杀猪。当猪多的时候,庄稼收获的几乎百分之八十都有喂猪,让负责的女性感到辛苦,催促仪式快点举行。对男性有些野生肉类的饮食禁忌,正好可以把蛋白质留给妇女儿童。群体之间的战争一般不会占领对方地盘,也不吃对方的食物,认为敌人的祖先在那,除非对方抛荒了,不回来种植树桩举行仪式。两个群体打完仗谈和,会为战死者交换女性,并把战死者的名字给生出来的孩子。
  • 成疏
    12-05
    如果对文化生态学和我一样约等于一无所知,1984年的后记即便再雄辩,读者如我只能头晕眼花。回归1968年的民族志部分,虽然我不喜欢模型的方法,但拉帕波特拟构的模型有着相当的解释力。以包含人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将地方群落视作单位,以仪式为核心来解释当地人的实现动态平衡的适应机制。生物学与地理学的方法引入整合了大量数据,更添理性之感(当然争论也由此而生,无怪乎拉帕波特在后记围绕生态理性展开辩驳)我很喜欢这本书,它给我呈现出一种如何切割出来“人类世”的可能。性别、禁忌、婚姻与战争等都整合在自然环境之中,神圣的仪式根本在于自然。微观盆景之中个体的存在以及意义世界确实容易被忽视,但唯物的思维至少提供一种约莫于上帝视角的进路。也许正因如此这研究才会受到批判,毕竟再多的客观数据聚合也难以拟造真正的上帝视角
  • Tayadawahkugh
    07-16
    从生态的角度切入,研究仪式的功能。虽然收集并分析了一大堆和仪式主题无关的地方数据,但出来的问题是真问题,类似于《绿蚂蚁做梦的地方》:土著用仪式、神话等智识活动理解和表达的人与世界关系的理念,和现代人用所谓实证、数据、科学等技术解释世界的观念是殊途同归的。但总的来说,前者更具诗意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