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部

读书评论:
  • 一片伤心苹果
    04-08
    流亡便是失败,回家便是死亡,在与现实不等的时间密度中,用痛苦的再现平衡玩具城般的阿姆斯特丹的平淡昏厥。经常听留学生说,自己在国外像npc,所见都是已知的未知,人都是匆匆一瞥。但毕竟大家都有家可回,思乡或许只能产自无所归的恐惧与空虚,不够痛苦,不够贫穷,不够绝望或不够成功的移民,在群体中找不到一个范本,不知是该救赎,还是以头撞墙,创造相同的疤痕。珠线般的三道血痕像是入场券,你也未能挽回什么,拯救什么,创造什么,你像是所有我们的人一样,一提到自己,一提到扎向流亡地,就露出狡黠而扭曲的眼神,“等着瞧吧”,背叛和分裂不会消失,脸上的耳光印依旧清晰可见。
  • will
    07-11
    非常震撼,一知半解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的写作语言,却感受到了作者纷杂的、缠绕的、纠葛的、难以言说又无法治愈的痛苦。感觉作者借着里面每个人说出了自己作为流亡者的一个面相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如此复杂矛盾,以至于幻化出如此多的人格、编排出如此多的可能,仍然没能说清楚,这种说不清楚的被剥夺感就是流亡的真相之一吧。作者笔力非常深厚,每一个切片都很精准,讲母女关系的那部分,让我觉得感同身受,也为原来不止我这样想而如释重负,觉得母亲在为我设下陷阱、在谋划一场争吵以便于可以大声斥责,而我小心翼翼避开那一个个陷阱。偶尔露出的恶意的毒舌与粗俗的咒骂,也让人在起初的不适惊讶后再去品味人物的设定与性格。
  • 咕噜呜喵
    01-21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那么高分
  • 中肘子花
    07-09
    “当天空低得能碰上脑袋时,当气压计降到了底,空气潮湿到我们要用鳃呼吸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沉重,落到最底层,那里不分区,我们用四肢爬行,像孵出来的小鱼一样生活。只有在那里,在石头河床上,我们的鳞才会蹭到别人的鳞,我们的鳍才会碰到别人的鳍,我们的腮才会压到别人的腮。”
  • Diaspora
    02-24
    和赫塔米勒同源的问题
  • rudehoney
    07-03
    这种深邃奇特的悲哀类型是我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从开始读的时候,就一直有种不明就里但要哭要哭的悲伤在体内蔓延。这种悲哀是一团乱线,在去国无根人的皮肤下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地密密缠绕着,像血管,但是深红色的。她拉着线头一点点抽,很多个头,这里抽抽、那里抽抽,她自己和读者都明白,这是永远理不顺的。我突然想明白,我不需要理解一本书每句话的意思,作者自己可能也不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读者只要顺着文字流淌漂浮就好了,流到哪里,离作者近不近,都不重要。这本书是在等红灯的间隙读完的。
  • miracle
    08-15
    该国灭亡后原来的国民现在何处?A死光了B差不多死光了
  • mrhu
    02-11
    我阅读能力不好,看不太懂,觉得她写的很多自己的感受很抽象化,但是又感觉作者写的很自然很流畅。写的是亡国后在它国生活的一群人,包括作者自己,永远都走不出亡国,走不出战争……却还要好好活下去
  • 欢乐分裂
    01-30
    一个消失于地图的国家,一门伤痕满身的语言,一群朝向记忆索取的人,“语言是我们共同的痛”——语言是固守精神原乡的最后藩篱,尽管“语言是背后有军队的方言”,尽管“呈现出最扭曲的形态”,尽管“民族性像是一种语言贫血症”,但于被剥夺记忆权利的流亡族群而言,作者以悬于故土之外的复健姿态召唤历史创伤的回袭,这种情感上的失物招领方式兼具双重性——既是承认失败的隐晦回应,又是被戳穿重建幻象的虚伪和软弱;于是要在90句诅咒自胸腔爆发,才会确认疼痛作为清醒剂在体内的终生扎根,并从此携带着此唯一证人,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上苟活。
  • 渡边
    11-28
    今年备受好评的一本书,名不虚传,政治含量这么高的题材,还能写得如此“好看”,作者确实笔力非凡。说是小说,其实更像散文,情节琐碎,主要是一幅幅群体素描,让人想起赫塔米勒。作者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南斯拉夫。这个曾经的南欧强国,在经历了连年内战和政治纷争后,于2003年解体,如今分裂成六个主权国家,而且这种分崩离析似乎依然没有停止。本书以此特殊背景,书写一群流亡者在异国他乡彷徨无依的生存境遇。作者对心理之复杂和人性幽微有着极强的捕捉能力,并能以精准且让人苦笑的语言表达出来,即便你不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也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失落感和“疼痛感”,这种疼痛不仅来自身份的失落,也来自语言的失落,人生存根基的失落。
  • Leaving
    02-11
    第一部分拖得太长而缺乏转折,后半部分太赶,情绪化描写多,情节少
  • Franz K.
    07-22
    “回家意味着死亡,而留下意味着失败。”这句话适用于任何形式上的流亡者,甚至也适用于任何意义上的远行者。
  • 衡铁锤
    02-10
    「流亡者」,除了没经历过战争,我完全理解这个身份的含义,它等于一个人必须杀死过去,重塑自我,要不然就会永远带着伤口苟活,一直到幻梦和现实对撞的力度把自己撕毁,选择挥霍生命,或直接自杀。因此最后一章那种“回去意味着死亡,留下等于失败”的描述刺痛了我,简直让我有了躯体化的惊恐颤抖。我冒了很多虚汗。我很高兴全篇几乎没有讲性,没有说是一个具体的男人抚慰了女人,但是后记居然讲了……我为此给它扣掉一星。来自男人的性或吻,如果不具备爱的能力,最好还是别写了,令人恶心。
  • 德令哈
    04-30
    每一片流亡的情绪都能理解,但她的太深了,而我只浅浅尝过一点就已经觉得很痛苦了
  • 荞麦
    04-29
    读的时候简直不能多想……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在流亡。
  • 毒妇脸少女心。
    01-31
    第三本。乌格雷西奇的文字像缠绕在一起的锁链,像锋利有力的牙齿,像各种奇特的并列,像报纸剪出来的灵魂,像用X光似的看穿这个操蛋的世界。——复苏的心脏仍会死去,一切最终都会被丢入不起眼的红白蓝编织袋里。
  • 對君疑是泛虛舟
    03-25
    非常厲害的一本小說⋯⋯讀完感覺被作者狠狠扇了一巴掌,這趟閱讀是一場sm遊戲。疼痛唯心造啊、
  • 林安
    02-10
    一个国家的消失,有时也是一门语言的消失,一个族群共同记忆的消失,一个家庭的消失,一段过去自己的消失,一种身份认同的消失,就连那些曾经厌恶的东西,也消失了。在异国的生活仿佛身处迷雾之中,既没有回路,也看不清前路。
  • 阳和启蛰
    03-25
    初读很新鲜,但越到后边越对纯粹描写崩坏心理的诗意抽象不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