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段义孚自传
读书评论:
-
Nelly.L09-06年度十佳预定,是最打动我的传记。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在段义孚老师的自我剖析中看到了自己,而他对世界与自我的诸多看法我深表认同,这年头“世界主义者”竟然也有了不合时宜的老派意味实在令人唏嘘。附录中的演讲讲稿对文化多样性、现代性、个体、民族文化、世界主义的讨论对我启发尤深。
-
尤小澜01-18生于一个好时代,动荡使思想更丰厚
-
麒麟01-17这是老年回忆录么, 感觉写的挺实在的,篇幅很短,但他的学术成就说到底还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相比于同一时代的各种大师,都略逊一筹,他的核心理论成果:“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你仔细去看其实都挺虚头巴脑的,他更应该当个哲学家比较合适吧。家世背景确实是可以写一写的,但总体来说,他的回忆录有点没什么好说的,感觉一般吧,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高分
-
二十六画03-06连段老这样看山是山的人物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我价值与定位,吾辈也可从容洒脱些了吧
-
欢乐分裂11-264.5;不囿于编年记述,也不沉湎于作品解析,而是打乱时间线,着重呈现生命体验、心理感受、情感发展,内外兼具的审视——“自我审视让我更加明白自己是谁,而审视外界则认清外部现实的本质。”真正契合「我是谁」,这才是回溯一生最完美的切入方式,自身为何人何物究极与他人或外部皆无关,而是某种自我说服,于是这部并不绵长的自传他最终达到预设目标——对自身性格、道德感、社会观、审美观、性取向都剖析得极深刻,糅进的作品回顾、往事追忆也极为可看,几乎是走进“人文地理”的最佳入口。当他的生活从公共(历史事件大背景)走向私人(“地理学拯救了我”体悟到从广阔世界退回到个体体验的珍贵),他认识到自身将永远缺失某些东西,因而清醒地明白“美与生命无关”,寄情于天地,将并不充足的生命力滋养出共情力,由此在黑夜里也能孤身上路。
-
糯米饭团05-05两年之前在NUS读过英文版,再看中文版有很多熟悉的地方也有新的发现。我发现他是个很拧巴的人了,心思细腻,缺乏安全感,腼腆内向,又遐想连篇。难怪他自诩从公众走向私人,自诩“无根”。我想,作为华裔他是无法融入美国社会的,作为美国人他也是无法真正懂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国情怀的,他渴望爱却又未曾得到一对一的排他爱,渴望友谊,但也该明白那些学院里和他友善的人只是泛泛之交罢了。我说他是“浮木”。明明养尊处优在抗战时期出逃,占尽了中产阶级便宜,在文中淡淡地讲述(炫耀)在国内的这些生活只会让我觉得他是个享尽特权的人。到美国自生自灭吧,好在还有人文地理能给他一些生命的希望。说实在,或许他的理论不错,但我看到这样缺乏身份认同的人只觉得可怜又可悲。
-
猪在树上10-29如作者自己所说,他是擅于找借口的人。原生家庭、阶级、种族、形貌身材、性取向等等确实都影响了一个人的性格和获得的资源和情感,但是人不是这些生存背景条件的提线木偶。“没有生命力”是作者的自我选择而不是所谓的命运。作者的问题在于,他的情感模式停滞在青少年阶段,直到69岁仍然用“童年时期经历了xxx导致了我后来xxx”的叙事模式来解释自己的人生,这样十足被动且消极的人生态度真的无法打动我任何,以至于让看起来作者坦承自己胆小懦弱、渴望支配与被支配的内心独白看起来更像是小孩讨糖吃时候的假哭。
-
朗姆与可口可乐12-13前段时间因为这本书和人吵了两天假、自己生了一星期的闷气。作者如他自述的那样是一个“长了中国人脸的英国人”,这里的英国人还是上世纪的英国精英白男。有相当多地方我很不喜欢甚至反感:对黑人的评论、对外在美(涉及胖和长得不好看的人)的讨论、对平权运动和同性恋的观点,等等。不过也有很多地方打动了我,让我时不时会回想起来:拒斥亲密关系的原因还有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过的幸福“面包屑”;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世界主义者,后天才学会关心自己的社区。这本书的最后一段也写得很动人。
-
路魆01-08段义孚对优越出身的反思、对生命力的渴望、对性取向的探讨、对缺乏道德勇气的承认、对无机物的爱胜过生命本身,写得坦诚而优雅,毫不避讳。这种自传难得一读。
-
字遊如风12-03一位排斥鲜明的男性气质的地理学家,在对于自我的阐述中投射着关于性别意识和性取向的矛盾心理。在文字中感受到了段义孚的敏感、克制与温柔,和他的一些内心景观产生着共鸣——我“甚至经常渴望能冲破一切的生命之光的涌溢和绽放。”
-
黎戈09-11人文地理学者徐徐陈述的精神景观,那些浮出的记忆片段,以诗化而不是僵化的结构方式来组织。
-
渡边09-28名人传记有两种,一种是展览,按时序呈现成长发迹,罗列成就大观;另一种则是交心,坦白心迹,打开内景,冒着被人揣测和嘲笑的风险,但同时也会被真正同道中人认出。这本无疑是后者。段的生平绝不平凡,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天生享有的优势特权,甚至对此反思颇深,但并不着眼于此,本书最“自传”的是三四章,“我为何爱上自然、爱上荒漠和无生命的矿物”,这才是“我是谁”的答案。段无疑是幸运儿,不是谁都可以超脱世俗枷锁,倾心物之永恒。
-
熟落一颗10-07与段一贯的风格一致,即使是在自传中仍然有大量形而上的内容,真诚是真诚,但绝不是坦白。我感觉其实段对于自身还是有点忸怩和遮掩的,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的保护,一些内容也很隐晦。对于亲密关系的内容让人觉得他好可怜,从他对洪堡的感情经历如数家珍般的描写来看,同性恋身份对他的困扰不亚于种族身份和家族身份。个人最喜欢的内容是关于家族关系的内容以及洪堡的故事,其他内容虽然很文字也很优美,但要说产生很大的共鸣,其实没有。
-
新京报书评周刊10-10该书中生活事件的串联并不依循线性的时间结构,而是大致勾勒他生活中不寻常的总体方向与运动轨迹。离表述的逻辑更远,离实在的生活更近。他将自己放置在许多组并置的关系中,如剃刀一般切入与家人友人的深层关系并从中寻找自我性格与内在冲突的成因。他在书中坦言,地理学于这样的自己而言是一种救赎,当他将目光自然投向外部世界的严酷与丑陋时,就像窥见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混乱与无序。相较于段义孚在其他为大众熟知的学术作品中的严谨与细致,他在撰写这部回忆录时显然更加从容自得,能够不断将对地理空间的剖析与对人生抽象意义的推演串联,展现出了“地理哲学”的丰富可能性。在其看来,哲学关注的“美好人生”即是地理学视域下的“美好地方”,因而地方远不只是可以触摸的空间结构,还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借喻。这正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
5710-05大多数人是从自我走向世界,而段老师说自己相反,一出生就身处一个大世界,然后才慢慢认识自己。这解释了许多事。比如他对地方、普通经验的重视,比如他的不断自反,哪怕在自传里也要反复追问到底自传何为,更唏嘘的是,正因如此,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小情小爱小自我的部分,对他漫长的一生来说却成了最困难的事。
-
呱呱天使11-29这本书一开始读的我直打瞌睡,越往后越有兴趣,开始分析作者的mbti人格(答案是infj)并且给朋友安利“给t人一点f的震撼”,到最后读出了亲密感。谈及热带雨林和沙漠,还有饮食、剧场、空间与现代性、自我形成的关系,颇受启发,原来不是我所理解的那个地理学!作者成为地理学家的动因竟然是想知道存在的意义。
-
曉宇01-28这是萨义德自传后,再一次把“无根性”写得如此细腻的传记了。从童年经历的世界走到学术的小地方,又从内在找到了广阔和永恒。段老屡次谈到的生命力,袒露自己的敏感和脆弱,急病时找同事无人帮忙后,不再能够和他们共进午饭,是异乡者底色般的孤独了。所以,他一眼看穿了柏林:“他总是把态度软下来,去关心对手们的观点,目的是讨好对方。这正是生活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犹太俄国人身上的弱点。”
-
邓安庆01-17真好看!写得坦诚透亮,不纠结于具体年月经历什么事情,而是围绕一个个感受去铺开,特别灵动,又饶有趣味。最意外的是知道段义孚是同志,他也毫不避讳地写到这一点。因为是同志,没有家庭,也没有孩子,他认为有缺憾,却也铸就了他的生活。很有意思的是,他在书中写到男人时(同事、朋友等),兴致勃勃的,虽然没有明说,却也能感受到其情感的涌动。另外他的很多思索非常深入,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