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旅行者
读书评论:
-
Unmensch02-11这本书非常好,好就好在可以几乎作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心灵哲学的无价值性》(没错,仿照尤利乌斯的那本起的)用来研究北美心灵哲学这种弱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的普遍性倒是非常好的。这本书非常差,差就差在伊恩前三章走汉学路线,第四章笔锋一转走宋学路线(亲爱的读者,是不是想到了还原与给予呢?)在文本学考察上,伊恩认为 “神游症流行的过程中存在某种神经学上的生物因素在当时由于相关仪器和技术的缺失”P174,在义理架构上,伊恩希望诀别福柯与激进社会建构,形而上学式地重复了这么一个社会空间,一个拉克劳式的公共空间与生态链,那么作者只能是填补皮尔式式的美国式实用主义: 说到底还是要解决医学范式如何在某一时代中成为时代精神,又并不成为先验先天的,又是纠正者可以矫正的,那么就只能继续匹兹堡学派对黑格尔的沿用…(做注脚
-
狮星派03-03新奇的阅读体验,虽然看的我一知半解。
-
陈点点02-29对精神学不感兴趣或狩猎少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比较差,通篇读感像一篇精神学研究论文。
-
苏小若01-24和同期另一本书一样,书皮下的硬壳有我喜欢的装帧。最近也还挺需要理性来中和一下傻乎乎的我。我并不是很喜欢,于是赶在要把看过的书搬回家之前,”读完”了。是看到了有趣的历史文化,笔者分析的角度也清晰。就是,翻来覆去总觉得,一切如同语言的玩物,虽然也许世界的真实本来就很简单。
-
老欧01-15有些好看,三星半。临床上确实从来没见过…也可能是到处游荡去了,逮不着⚆ _ ⚆
-
梅舟03-22我们总是在人类中探求疯狂,而鲜有在疯狂中理解人类。或许在被归为类属时,人就无法摆脱被定义被建构的命运。我们身蕴疯狂,而害怕遭受放逐。
-
southvine03-11看了目录想到去年读的福柯《理性时代疯狂史》其实对于后文“德国人的游荡癖”part我比较想看到关于本雅明的拱廊街闲逛者的叙述或是分析。我比较关心的早期精神病研究时期对疯人的待遇问题几乎没有被提及,感觉很可惜。很惊讶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的资料文献能够保存如此只好,但仍然含有大量作者本人的猜想,前三章还是比较有章法的,到了后面感觉作者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了。男性能够肆无忌惮地选择“漫游”是否也有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当时的劳动得不到保障,被”囚禁”在家中,已经基本丧失了外出“漫游”的可能性,成家后更是被孩子和家务限制住相关书福柯<疯癫与文明>;戏剧<马拉/萨德>
-
兽人过于害羞01-04短暂性精神疾病的生态位 一如剑齿虎的进化出现了五次
-
路米內01-04第一章写得非常有劲,神游症为啥只在某时某地短暂出现?莫不是百多年前晃膀子的一种状态?这种流行病为何当时路上看不大到?如果满大街如此是否仍会有病理性旅行之说?生态位概念简单明了,科学史家以第一人称现身,大众形象是一回事,事实是一回事,免不了亮明立场:我不用社会建构的说法,什么歇斯底里神游症,多重人格症和PTSD,我宁可它们最终被证明是错误观念。展开叙述时分析哲学家对修辞也格外上心,绝不含糊。上世纪末的书,似乎上一本重写灵魂(多重人格)的核心要点也囊括了,另外读过《疼痛部》的同学可以在这里找到赋格人。(挑刺的话注释没翻译可惜了,这部分还是影印的=_=)
-
云深不知处01-04部分精神疾病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构建的?阿尔贝的旅行是目的还是摆脱枯燥乏味生活的手段。有意思的是文中所述的“神游症”患者都是有固定工作和居住场所的工薪阶层,这群患者只是脱离了工作和生活,摆脱了这些角色带来的义务,就被诊断为患精神疾病。为什么?因为流浪汉本身就居无定所,无所事事,也就不存在“神游”一说。有意思的是当医学界发现一种新的精神类疾病时,这种疾病的患者就会猛增,当人们满足某种病症的部分特点,但尚不足以被诊断患有该病症时,病人会无意识的创造症状,潜意识中去贴近能够达成自己目的的症状,试图用被“文化”所认可和理解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模糊情绪,以配合医生诊断,最终完成身份认同。这书可以结合《像我们一样疯狂》阅读,会对如今精神疾病的泛滥,西方医学的霸权有新的认识。
-
INTJ留尼旺猫12-21计划给这个书写个书评。不太明白这个评分是怎么这么高的,不是说这个书不好,是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这个“体验”其实不算好,因为哈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说清楚他到底想通过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包括封底的几个推荐语,尤其第二个,如果是推荐人自己写的,“污名化”这个词显然说明这个推荐人根本没读懂哈金的意图。在我看来,这部书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哈金实际上在批判福柯式的对疯癫的“话语”解释。哈金的其他几部书在接受时候的最大问题,就是会被认为是福柯式话语的某种翻版。我觉得一直想着与福柯的区别,才能进入哈金的论述。这里最直接的一个区别是:福柯的权力观是把人纳入医学分类,而医生反而是通过医学权力使人避免权力的惩罚。医生是从什么思维做到这一点的?这才是本书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说,哈金是一个“反话语”(庸常批判理论)者。
-
于是10-03有趣的案例,反映出的不只是医学、精神病学还有文化政治的因素。非常适合长假旅行欲罢不能的国人群体。
-
新京报书评周刊11-0319世纪末,一位法国波尔多的煤气工阿尔贝突然开始着魔般地沉迷旅行,他不携带身份证件,不知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有时甚至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就这么漫游了阿尔及利亚、莫斯科、君士坦丁堡。阿尔贝被看作是第一位“神游症”的患者。哈金深入剖析了这种“短暂性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消散过程。这种过程绝不仅局限于数百年前欧洲的个案,而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哈金富有创造力地提出分析疾病的“生态位”概念,认为一种疾病生成于医学因素、文化对立、可观测性等多个“矢量”之间,当这些矢量变化时,疾病就随之消散。这个概念有力挑战了疾病研究也是社会学研究中著名的“现实存在”还是“社会建构”的二分法,为我们揭示出某些疯癫行为背后的丰富面向。漫无目的的旅行,可能是一种自我的另类声张,也可能是面对启蒙理性的铁幕无声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