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读书评论:
  • Marganis
    12-10
    非常独到的研究,了解新文化时期梁启超学人群的活动及思想必读
  • johhhh
    11-21
    有幸成为第一个标记读过的人。周老师的这本书所讲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但选取的角度十分特殊,历史书写与记忆大多只包括一个时代最为重要和知名的人与事,对那些离聚光灯较远的人物往往缺少关注,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人就没有参与到历史进程当中,当回到历史现场,我们会发现另一个角度的历史,它可能与原本的认识相同或者不同,无论怎样,多一个角度对于理解历史总能有所裨益。
  • 大耳贼
    02-11
    大多数章节相当“实”的一部思想史著作,亮点不在于哲理思辨,而是对时人意图、心态离合和言说语境的把握。章节安排也有一些复调的意味。仍延伸出一些未尽的话题:如蒋百里的角色、共学社丛书的编辑、梁与东南学术的关系等。特别是,在此脉络下重观“科玄论战”中《新青年》同人与“梁启超系”的正面交锋。
  • 王子毅
    12-17
    近来少有的扎实博论,揭露新文化运动的“复调”“支流”“低音”,呈现一群激进时代的渐进者再造新文明的努力。
  • 时间缄默者
    12-18
    序言部分文笔很好。部分内容其实已是该领域共识,感觉还差了点什么,姑且打4星。
  • 喝水没烦恼
    02-21
    作者小时候因触电失去双手,其经历惊人感佩。
  • 沙漠之雪
    03-02
    虽然为了出版,或者其他的原因,与原来发表时有些改动,但是还是见微知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 こ货围城
    01-20
    一气读完,特别喜欢这个选题,作者的文字也更清通,没纳入本书的几篇相关文章也写得相当好。不过,一是思想史自有其精度,一些讨论多以“公言”为主,又实须以“无共识的共论”为前提。二是可能是思想背景部分在每一个问题下都是共通的,才会有无需过多介意的重复感。
  • 风不再吹
    03-17
    读后当然敬佩作者蒐集之广博细密,论述之举重若轻。然有几处个人感受不吐不快。其一,对于“梁启超系”集团之圈定似仍注重“闪耀之群星”,对于此受众方不免以他派“群星”反证之,有些不够直接;其二,不少关键论证阐发作者观点之后,以时人史料缀连,不免有此处未尽,而又其一新题目也;其三,对于“梁启超系”在此二十年代前后之位置,虽有互动的呈现,然而似乎无一比较具体的抓手。
  • 秀州书生
    01-31
    读时内心感叹:“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出这样的学位论文啊!” 先在此标记,后续发表长评。
  • 水母世界
    12-05
    重复颇多,可缩写。晨报等为何不讲
  • 不知道了
    05-14
    同三星半。其实“梁启超系”这一视角,文史学界已多有发覆,远者如彭鹏,近者如陈捷,都从研究系立论,故而本书此处其实并无太大新意。说白了,作者是用政治史的方式写思想运动,于是变成了各种人际互动和人名出没的杂烩,对于真正的思想内容则绝口不谈,例如柏格森哲学那部分,进而使科玄论战这一豹尾始终没搞出来。最后,作者还是太过罗式,前面一直在说纷纭复杂。但说到底纷纭复杂不能为一个题目确立价值,否则梁启超就和1919年6月北京的一个报童等价化了。梁启超之所以重要,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是梁启超,他足以在胡适、陈独秀的调外另起一调。从这个角度上说,复调是个不恰当的比喻,说双声部还差不多(类似瞿骏强调的五四京沪两中心)。如果说是彻底的多元化,那等于是同时抹除了这个题目以及其同那个主旋律之间的张力,将一切都化之为了虚无。
  • 新京报书评周刊
    02-28
    在早先的历史论述中,号召“民主”与“科学”的《新青年》始终占据新文化运动的“正统”,而以梁启超为领袖,张东荪、蓝公武、张君励、蒋方震等人为核心的“梁启超系”则因其在社会认知层面上的对立态度而遭到忽视。青年历史学者周月峰的这部作品深入探究了“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与大家所熟知的那场新文化运动不同,“梁启超系”的目标重心在于“解放”与“改造”,希望创造既不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从而实现再造文明。与许多温和的改革者处境类似。由于在社会问题上的渐进态度,他们难免遭到历史的遗忘。这项研究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读者,“梁启超系”与同时期的北大师生互为竞争者、合作者,多元化的观念,复调的声音,都并非历史叙述中“主流的对立面”,而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 朱颐钊
    12-15
    作者自己的故事令人佩服。此书讲国(胡傅)、共(陈李)视角之外的五四史,考证颇详。清季民国,人但求新,对思想家来说,不啻「纵火焚林火自延」,1920年代梁氏已然被搁置在边缘,遑论殊途同归之康、章。附录所收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一文更为有趣,当为其革命实用主义的重要注脚。
  • 行迹空山
    12-29
    自购纸书。三星半,读绪论、一、二章及最后两章,其余章节皆读“小结”部分。感觉知识密度不大,叙述史实多,而论断评述少。读完总论一章,所谓“另一场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仅在于让《新青年》一派新文化运动的文艺思想方向转向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等方向。“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派在观点上的交锋与争鸣着墨不多——在作者的叙述中,“另一场”起得最多的是补充作用,而不是对原有《新青年》派观点的反思。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现在主流的新文化运动叙述是怎么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为什么这“另一场”没有被容纳进主流叙事,或者说它为什么被压抑,被主流教科书剔除。作者也认为历史事件在建构传统,如果能写出所谓“传统”是怎样成型的,可能更好。
  • Kant
    03-13
    上过课读起来很快,小结精炼,可以此为引回顾复习;绪论写得很精彩,并将基础知识讲得很清楚(报刊人物、时间线索、在京在沪、日刊周刊),方便进入历史现场。语言精炼清通,史料组织中无一句废话,写作功力极深。本书讨论的问题和所欲传达的观念并不复杂,材料也大都是研究新文化常看的材料,但选取“梁启超系”这个视点,重新组织爬梳,便别有洞天而清晰起来,罗老师一句“以后的教科书恐怕需要有所修改了”,可见评价之高。行文中解读思想史论战材料时洞见很多,如错位的战场、复调等等,最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对于当时思想政治界风潮的感觉和判断,仿佛就是彼时历史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