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书俱老”
读书评论:
-
许默06-03感觉很多理论太硬套西方了,丧失了东方艺术的活力
-
一灯续日月06-13说是一本书,实际上就是一篇单独的论文,整体比较一般,3.5星吧。论文大体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王羲之为例论述平正险绝平正这么一个过程。对作品的分析基本上是简要概括笔法、章法、字结构中的形式分析内容,总体太过简略,而且和孙过庭放在一起有点生拉硬拽的感觉,真不如完全从形式分析角度把王羲之分析个遍。回到作者关心的思想史问题,孙过庭的理论说到底就是看山是山的问题,属于思想史中的一种“经验的书写程式”,是很多人在总结经验时容易陷入的思维定式。孙的理论更应该看作是对经验的再塑造,而非经验本身,用这种定式来理解实际书写经验本身就是没意义的。第二部分说白了是讲日常书写与艺术性书写之间的发展和分野,再进一步说是批评当下展赛书写与日常书写的差距。日常书写是即时发挥,艺术性书写是塑造风格,展赛书写是创设效果。
-
junepig06-02“问题意识”太强了,但也只有树立了评说的威信之后,才能有这样从容恳切的论述。而且关于所谓“即时生存状态”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人书俱老”“书如其人”似乎只可用于法书名帖的解读,那些无名作者的生命体验,又如何进入书写,如何判断其内涵?
-
穿靴子的猫05-292024#44 《书谱》局部精读一种。学习了一些以前没有留意的细节观察。
-
奇霖04-27邱振中意识到了自己形式化量化分析路径与书法传统的巨大断裂。例如,他只能用模模糊糊的“神韵”来解释形式没啥看头的赵孟頫。这本书尝试弥补裂痕,用他那套解释“人书俱老”。但:1.是孙过庭讲的“人书俱老”,邱振中为什么去分析王羲之?如果是因为孙过庭推崇钟张二王,那为什么完全不讨论另外三位?书谱又为什么只被当作书论文本,而不被视为书法作品,不被视为“人书俱老”的范本?2.邱振中分析的是“笔法最复杂”的丧乱三帖、平安三帖之类尺牍。而书谱推崇的乐毅论、黄庭坚、东方朔画赞以及兰亭序却因掺入唐人笔法,不在邱振中讨论范围之内。合着你俩聊的都不是同一个王羲之,那必然只能强行缝合了。
-
项平10-27初中建新图书馆,在里边借了第一本书就是《神居何所》。那本都是八九十年代老文章,而这本小册子写在16年冬,在当年“日常书写”的提法上多往思想史流行路子迈了一步。大概意思很简单,1)区分了a. 孙过庭“信属目前”(日常书写—信属目前—忘情的层级结构;忠实于即时生存状态的瞬间),和b. 刘熙载“书如其人”这种目的论的说法,先有个文化塑造的人,再有书法去追,忠实于“书写整个作品的时间”;2)对于b,很久以前我们就没法忘情了,只能强以即兴(消遣/游戏)代之;3)人书俱老来自于a,a的文化背景变了,我们必然会得b。问题也很明显:反对1,评论区说得蛮清楚了,这种区分只说王羲之“笔法复杂”而避其他面向、同时代钟张等人不谈;反对2,这很施派,且难以通过作者的形式分析来证明;反对3,这很辉格。
-
王木木11-26讲了三个问题。平正-险绝-平正,在书家作品中的痕迹。王羲之在两次平正之间加了什么?人和书的关系演变。东晋以后,随着书法创作的自觉提高,书法从日常到创作,从即时情绪到刻意维持的整体情绪,表演和批评的成分增多。人书俱老体现了人和书始终如一,即时瞬时的关联;而书如其人则先有人,再有书,人书比较,分离,人在书写时也观察书写,因此难以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