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折叠:置身事外的反思与批判

读书评论:
  • 法妹儿
    11-03
    这是一部适合倚在床头阅读、贴近重帘不卷乱读书的形式下轻松读完的有关美国宪法研究的评述。对于专业读者来说,显然并不会从本书中感受到美国太多的“折叠”,作者也无意具体而微地阐述美国宪法与司法运作中的幽微之处。他更像是作为一个沉浸领域多年的人,以写意式的方法勾勒自己所见过的风景。每篇文章可能各有曲款,但整体上却让人仿佛回到十多年前,法学研究者、学习者与爱好者对于美国和美国司法的追慕、热衷、观赏和借鉴的氛围中——书中的学者、法官、著作与译者译本,我几乎都也读过、想过、激动过甚至怀疑过。如今回首,过往十年真可谓悄然之中,可以说“换了人间”。
  • Othernessless
    11-13
    题目叫美国折叠,其实不止美国本身,更写我们脑海里的美国和学者潜意识里的“美国”。讨论批判法学、批判外法史研究的段落尤其有趣,中国法学院里好像总有一批人在不断开拓学术的疆界。
  • dearsputnik
    11-11
    阅读的过程更像是自我对美国认识的回顾。美国原本是精妙的三权分立,也是孟晓骏们渲染出的人间天堂,彼时做着美国梦的中国中产把几乎所有国内问题都归于体制。16年大选以后,互联网人人皆知铁锈红脖子,祛魅后的美国生产了无数笑料,成为虚伪和霸权的代表。本书似乎试图告诉读者,我们看到的只是美国的切片,当我们试图对美国下定义时,只是把割裂的切片和空间折叠。
  • xhxyfd
    11-11
    作者本身是美国宪法的研究学者。对中国美国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以及和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交叉对比分析是本书的最大特色。这是本合集,有些文章可以打五星,有些文章就只能跳着读了。
  • 麦德
    11-16
    涨了不少知识,阅读过程也是对美帝宪法去魅的过程,似乎应该生出一种感觉: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吗?
  • 潘豆在做工
    11-14
    田老师下笔和行文都很从容,没有学术腔。
  • Einsam晚宴
    03-24
    本以为本书是对美国社会的简要剖析,没想到看到后面更像是一本美国宪法史入门。除此之外,序言很精彩。
  • roland
    02-03
    美国折叠,前半部分可以说是美国祛魅。在公司里,最怕不是你不懂,而是你以为你很懂,更惨的是你要还是老板或者意见领袖,那就麻烦大了。有人责备作者偏颇,我却说,社会现象问题,固然都极为复杂,但如果因此永远学院腔得四平八稳,就好像书里写布雷耶,反而无人问津。下半部分几个故事,虽然也是独立成篇,但又互相关联,弗吉尼亚帮的48年,南北战争解决不能依靠逻辑解决的州权之争,罗斯福和沃伦法院确立的司法能动,与右翼的法经济学史左翼的批判法学之间的关系,再和宪法学的群星闪耀的年代呼应。
  • 纳云仙
    01-08
    【04】不是常规意义的批判美国,甚至都没有罗列很多负面事实。通过对美国梦、美国法律史和国人对美国观念的变迁分析美国折叠的起源和发展。前半部分最精彩,后半部分稍有些专业,加之游离主题读起来有些费劲。书中提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宪法学著作,很有亲切感
  • 一个叶菲莫夫
    12-14
    作为法律专业外人士觉得很多篇还是很好看,也很有启发,但是多读了几篇感觉大多像是一种迟迟没有展开的导言,笼统且很正确,一直是在说法上破除偏见。
  • 无脊椎
    12-31
    有点文不对题,想看对当代美国的深入分析,但是并不太有,更多只是对之前国内美国观的反思。下半部主要是书评,信息更多些。作为之前发表过的文章的集结,封面、目录都没有出现这个信息,而且没有列出各文之前发表的时间和场合,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书。好几篇文章明显不是2023年的口吻,具体是在哪一年说的话对读者来说是挺重要的信息。
  • 薄暮秋风起
    03-02
    能够坚持将美国文化、美国法制作为一种方法而非毒草/信仰的中国学者真的是太稀缺了
  • 熬夜看稿五百斤
    01-14
    吊诡的是,更下沉的圈子常识的理念,对于学术界来讲竟然可能只是一次叩门。说起来我一直很期待有这样态度和理解的写中国的书——大陆显然没有,去了一趟香港也没有,按照我对当代汉学界和东亚研究圈子的浅薄认知,那边大概也是难有的。
  • 攸川
    12-24
    笔尖常带感情。美国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帝国,更是世界的迷梦。现在到了破除迷梦的时候了。
  • 巴特
    02-22
    赞!一口气读完,思想的共鸣。
  • bookbug
    11-16
    仍旧重在回顾与反思,回顾美国宪法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和伟大人物,在波澜壮阔里反思立国之本的艰难奠基,在漫长的自我修复历程中分析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批判的成分则主要集中在最开始对长期以来国人的思维固化和近年舆论环境的矫枉过正谈“美”色变上,属于相对中肯客观的双向批判,毕竟美国既非一天落成,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当下的“失败”与“伟大”,恰恰都与它面对变化时的微妙态度有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古语,人事,内外,古今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