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读书评论:
-
呼啦啦11-17做社会学,特别是田野调查,你要自甘堕落。以前更多的是远远关注一些社会议题,参加过性工作者的演讲,访过公娼遗址。当时在台湾认识了台大社会学系的朋友,她们与街友一起流浪,与工友一起抗议,那时觉得他们太夸张,现在想来,她们才算真正的社会学人啊。前面篇还不错,后面不行。看出来很多搞社会学都都是跨学科转的,也侧面说明了社会学的魅力。
-
季米11-09小姐作为独特的人群在中国真实地存在着,由于中国的法律和道德观念的限制,她们只能游走在边缘的灰色地带,真实的情况并不为大众所知。潘绥铭教授经过对这一领域的坚持性的研究,带起了一班有些成熟经验的研究弟子,但是他们都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艰难的过程,简直可以说比研究对象们也容易不到那里去。
-
Enlightening10-25读了潘绥铭、黄盈盈、赵军和夏冰写的六篇文章。是生动鲜活的田野笔记,同时也是人大性学研究所乃至中国性学发展史的缩影,从90年代初潘老的筚路蓝缕,到人大社系“元老级学生”黄盈盈接过所长之棒,再到众多学生对性/别的支流研究,穿插以学者在田野、学院和社会中的多重身份的讨论和自反,真诚平实,掷地有声,不禁让人憧憬学术共同体的可能性(如果暂且搁置对共同体本身的诸多批判)。之所以性学领域常出社会学大师,正是因为其田野之艰难异乎寻常,禁忌,羞耻,污名,游走于法律和主流道德的边缘,研究者的在场感(从符号到身体)时刻处于激活状态。摒弃救赎者的姿态,试图理解受访者如何理解自己的行动和言说,以田野为镜反观自我,时刻将主体建构视角和伦理原则秉持于心。即使质量参差,且并无进行理论对话的动机,田野调查之要害业已囊括其中。
-
southinkucan05-29我大概理解了这本书为什么不太行的原因了。看了两篇,都存在着一种宣教式的口吻。仿佛不这么做的话,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就不合格一样。但事实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调查方法。不可能为了达到某种程度的研究去做研究。就是一种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的心态。可能我过于理想主义吧。我总认为社会学,还是应该留有一点,哪怕只有一点,改善社会的想法的吧。第一部分的水平良莠不齐这个大家都指出了。我要承认之前的看法太偏激了,看了几篇写的不太好的就想全盘否定了。实际上第二部分写的比第一部分要好太多了。跳脱出小姐这个研究对象的圈子以后,大家都对自己想研究的题目很明确,也很有自己的想法。第一部分的最后两篇写的尤佳。最后潘,黄关于中国的研究伦理的知识科普也写的优秀。当初出版书籍的时候,如果能把前半部分里明显不好的篇幅去掉就好了。
-
您老朋友王狗熊06-18翻读完了,好坏各半,但是瑕不掩瑜,有一篇江湖、条子、妓女的是整本书的高光,看了还有点感动。这本书带读者走了一遍田野,很好地区分了人类学和社会学各有千秋。最后还看见我一个同学的文章,真是大清无人了。性社会学跟摄影有个毛关系呢,去年去古巴临街的百年豪宅里没有自来水,黑哥哥黑姐姐们需要全家出动提着水桶逆光走上华丽但是破败的楼梯。我当然不会放下这么好的镜头,黑姐姐特别愤怒说你们摄影师就喜欢古巴的贫穷落后,你们有没有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痛苦。后来我愧疚了很长时间,黑姐姐给上了摄影里最重要的一课,这本书的作者们肯定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
五山10-27减1星为了让自己不太像水军,虽然确实利益相关……正如文案里讲的,这本书虽然可以认为是社会学方法论合集,但最大的特点还是故事性,学术性不算强。由于作者们基本是以自身视角出发,所以抱有窥私欲的读者可能会不过瘾(但不意味着内容平淡),个人最喜欢赵军的那篇。
-
赫恩曼尼01-13潘绥铭的手记里写,性社会学研究的尴尬之处在于,常有人当着他的面骂:你们就会自娱自乐。潘教授的回应意味深长:“最大的尴尬就是,面对中国这种环境,我们这帮做学问的教授该怎么办呢?”正如这本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篇篇写得诚心诚意,却也免了人类学、社会学的终极尴尬:当我们将一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这些访谈材料完成自己的写作(论文或成书),我究竟如何摆脱道义上的指摘?而作为读者,我一面沉浸于“小姐们”的日常八卦故事,一面怀疑自己是否出于对“他者”的偷窥癖而产生了不该有的愉悦感。而在当下这个更为严苛的公共话语环境里,讨论“性”,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似乎都是不被欢迎的。这本书的存在,及其所引起的兴趣、受到的争议,使得和它相关的事都成了现实的一种隐喻——这层意义甚至超过了书的内容本身。
-
江海一蓑翁11-09潘绥铭老师和黄盈盈老师领衔的性社会学研究团队关于“小姐”和同性恋者的田野调查实录合集。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有三:第一是采取平视的眼光,呈现出上述两类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真实情感;第二是基于大量的田野调查实践,对访谈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第三是反省与批判种种调查伦理。
-
又又11-04开头几篇特别棒,金句频出。“你要自甘堕落” 有幸见过阿严老师!做性研究和做性教育也有相似之处,很多体验都感同身受。
-
kidultcc08-10潘老师和黄老师那两篇都值得五星:“不光是人在做学问,学问也在做人”。不过,某位研究者因自认妈咪对他有几分情愫,进而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来的高高在上和自恋情结真是令人作呕。
-
熊阿姨05-01前半本好于后半本,在社会上历练越多的,手记越透彻,所有挫折都是直接进步。
-
大小章鱼11-22多数都是潦草的“命题作文”,出这本书好像在“交作业”。不是田野笔记,也不是研究性的著作,不推荐。
-
超级玛丽·苏11-08潘是佛心,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黄是菩萨心,渡人渡己渡众生;赵军是道士,夏冰是小沙弥,其余人都不值一提。
-
刀叢中的小詩10-20读《我在现场》,几不能终卷。对于“小姐”如此辣眼的题目,发觉知堂老人所说“一个人之见识高下,欲看其对女性作何说法”,颇符此道。欲只潘门弟子见识之高下,男女所知之不同,读这本书就够了,当然也不用读到最后。你会发觉,男研究者多侧重小姐的权益,女研究者更关心小姐的病乃至于性。最让人捧腹的是潘以下的若干男研究者,一边油腻一边觉得小姐们对他们有意思,好像是把对方当作人看了,对方恨不得用身体来酬答。此种粉嫩青涩的思想,形诸于本书,除少数几位作者还能冷眼观之且理性分析,更多的作者对于“小姐”等其他边缘群体,反正是“既可传她,也可传我”,文字中总不吝更多的同情和赞美。所以说,他们想研究小姐,暴露的却是他们自己。涉世未深而妄作大题目者,当以本书部分作者为戒。
-
zyzyzzZ12-06严格来说三星半。潘、黄两人的特点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写法朴素但很有启发。刘中一那篇则是反面典型,全方位展示了一个过分自恋而不懂自省自嘲严肃幽默分寸感等等的研究者挥之不去的“救风尘”情结如何把田野笔记变成知音风地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