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读书评论:
-
幕落规啼04-12怪哉,怪哉。读着,读着,一股人上人的傲然气息扑面而来。想来,是因为作者自认为具备理想,因而看不起早已僵化、腐朽的体系;又自觉阅历丰富,交际广泛,可以站在半山腰俯视挑灯夜读的做题家。
-
新京报书评周刊02-27这是一个关于筹建图书馆的故事,一次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的碰撞。作者杨素秋本是一位教文学的大学老师,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期间,她用半年时间建了一座图书馆。杨素秋认为“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但为公共图书馆选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放下知识分子的傲慢、爱书人的痴迷,兼容并包各个群体的需求。需要打开自己,和外界碰撞。更不必说书目背后还牵涉着各方千丝万缕的利益。她坚持为读者负责,拒绝粉饰太平。也许是因为性格平和,在杨素秋笔下,这段经历并没有显得苦涩、无奈或者愤世嫉俗,反倒有许多乐趣和感动。与对官僚系统的观察相比,书中更动人的部分是那些爱书之人的故事:爱借碑帖的书法爱好者;摸着《世界通史》读出声的视障读者;迷恋武侠小说、想扭转职高阅读风气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回应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
splendor03-31阅读体验有点太开心了。毫无负担轻轻松松的阅读一些杂书!不用背负要读经典的桎梏,哪怕是畅销书也很快乐。回到杂食阅读的初衷。好喜欢那个给学生种一棵专属植物的导师,学生毕业了,扦插或分蘖一枝来赠送,“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根系和我们在一起”,真是科学家的浪漫。甚至有点让我重新激起了广泛阅读的兴趣。记忆力很差,读完啥都不记得,但就想读美术史,科学史的我自己。全书两条主线,一个格格不入的文学讲师与体制内的碰撞,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要在有限的时空内做一个图书馆。都让我心有戚戚,无论校园有多少难受之处,人的工作,学生始终如此鲜活,我是更不能更不能写公文,揣摩圣意,提高政治敏感的。
-
温五姑娘01-31在体制内做一件事有多难,坚持下来就有多酷。记录了作者负责建区图书馆的一年期间发生的大小事,前1/3看得非常爽,体制内如何拿捏选人用人、“干实事”和“大局观”的冲突、草木皆兵的宣传场域等等,在作者笔下都有展现。后2/3完全可以精选几个故事就行了,聚焦于个体的笔墨过多,感觉为了成书而加上,反而失去了纪实系列的特点。也许是为了一个书名去扩写内容而拉低整体的阅读爽度吗?也许就叫“我如何在市中心建不网红的图书馆”这样只放前1/3内容和最后的内容会比较聚焦吧。
-
丢二03-27官场生态的部分比较有意思。文笔和见识一般,后面写人物的几篇太像种草软文了,读着没劲。
-
安提戈涅03-14温和且包容,几乎不加评判的体验与感受。人与人的连接。
-
站在你身边看海04-24此书能有9.1,营销水军噱头功不可没,作者有想表达的东西,但不多。后半部分围绕编书目,离题。为什么要有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基本就是复习备考的地方,公共图书馆还聚集着大堆的“失业游民”,真正爱好阅读的人会想尽办法读到想读的书,与其把图书馆书目编成花不如多加几张桌子,改善基本措施的意义更大。
-
龙龙小饱04-24这本书并不关于图书馆,也不关心图书馆,关怀与好几年前安小庆那篇文章立意相去甚远。以及书目真的是图书馆的灵魂吗?我们是否应该回望一下公共图书馆这个机构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和位置,进而再来讨论它。又或者说,把非专业的人安排在需要专业的领域里并赋予权力的种种制度性乱象。文中最有张力的是那张就被拿去施工的非专业者的草图,为何能够就此施工以及并不认为自己的行动本身有问题这件事是令人费解的。去猎奇科层制本身就令人怀疑这本书的初衷,即,用公共资源去试验自己的写作,而并非脚踏实地地先去了解自己要去的地方。我只能看到一种装腔作势地无辜装扮。
-
丹阳05-05我就直说了,这个书已经对公共图书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作者就没想过图书馆的书该怎么来,坐家里胡逼想,就觉得应该像她买书一样一本一本挑。我就问你,文学你会挑,给你个古典文献你会挑嘛?一本一本挑,一本新书出来得多长时间能进图书馆啊?图书馆运营成本这么高的话,轮得到你我穷书生免费看嘛?她心术不正,故意挑刺,招来一帮就没怎么去过图书馆没看过书的人预设了图书馆的书都不好,去了不好好看书好好做题,专门挑毛病。而且,这个书是职业推手推出来的,那个推手是有小红书账号的,这破逼书就跟你看到的爆款网文一样,专门逗你情绪的。
-
不系之舟03-01真是高开低走的阅读体验呀。前面像是实干的理想主义者“错入”了组织内部进行一番官场观察实录,照妖镜一般折射出其中的官僚化和务虚倾向,好笑好玩也惹人唏嘘。中段突然臃肿冗余,作者谈笑有鸿儒往来也有白丁,但是帮助选书的朋友们的故事真的可以少一些,尤其是《武侠奶爸》那篇让人非常不适,不想丁了正好媳妇就“意外怀孕”了,丁到最后还是有儿子真好,原来长生不老真谛是“生育”,反而是《碑帖外不外借》这篇写得很好,有关乎图书馆借阅者和管理者之间“使用”和“维护”如何取得相对平衡的讨论,其余篇目除了儿童区陈设和盲人的无障碍阅读等部分,好像都只能说和“书”相关,和“图书馆”无甚关联了。
-
奇02-18整一个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四分之一批评体制,四分之一讲述建馆故事,还有一半是在讲述书籍的重要性,但对“图书馆”却没什么必然的关联。内容完全没有书名的高度,看看就得了。
-
渡边02-19一口气读完,没想到竟如此鲜活有趣,有好笑又可叹,很不“译文纪实”。一个文学博士,空降文旅局衙门,并且全心全力“为人民”办了一件实事——建一座真正的图书馆——这座位于陕西碑林区的图书馆里有《哥艾巴》有全套《灌篮高手》有村上春树。这事儿其实跟《年会不能停》是一个道理,一个真实的人偶然出现在了他/她不该出现的地方——“优化,不是个好词儿吗?”——“图书馆,难道不该是像天堂的模样吗?”
-
喂02-18作者再看一遍自己写的文章不会觉得脸红嘛。就像把小时候获得过的奖状全部贴出来炫耀一样,丝毫没有为建成图书馆感动。原本对这本书的期望是他讲述图书馆能给世人带来的温暖力量这样的笔调,结果内容起码有一半篇幅都在诉说着她的工作有多么的不容易。建议书名叫做《我在文旅局学做副局长》,而不要把图书馆拎出来说。
-
veron03-05宣传很火爆,读来觉得啰啰嗦嗦,书名不如改为《我当公务员的一年》,也可能文风不合口味
-
单车04-02这本书全程皱着眉头读完,作者知识分子的傲慢、优越感和自我感动从文字中喷涌而出,很想告诉她当局长、享受局长红利不丢人,但非要自以为超脱和清白真的不好,还不如端着、搞形式的领导,人可以坏、可以奸诈,但不能恶心人。除了了解图书馆为什么充满差书之外,读完几乎没有留下收获,完全没有回答书名提出的这个问题,通篇是自己挂职的个人经历,揭示体制内的东西也隔靴搔痒,甚至不能引发什么思考。对于新书,豆瓣的评分一定要慎重对待,近几年来这大概是看得最差的书,以后不再因为豆瓣评分看这种新书了,太恶心,还好只看了两天,不明白为什么要经历这种折磨。
-
江海一蓑翁12-18其动人与可贵之处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坦诚分享机关文化与高校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并以他者视角对机关文化的改进与革新,提出真诚建言;二是基于平等的视角,鲜活而立体化地记录自己挂职期间相遇的每一个人的人生故事,富于人文关怀与生命温度;三是借助于采购图书时、对身边各位师友的求教与交流,以每一位读书人的阅读史,映照其平凡而不俗的生命史;四是在与寻租者抗争、与同行者共情、为阅读者服务的过程中,获知自己之于阅读、之于生命、之于存在意义的迭进感思,以其心路历程的坦诚分享,感动和指引更多良善的理想主义者继续前行。一部以知行合一式阅读和生命旅程写就的佳作,也理应成为“译文纪实”系列自何伟的《江城》之后、又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值得关注和用心阅读。
-
再见,彼得02-01读毕心里满满的。合上书的时候,我哭了。
-
金桔量子03-04作为图书馆本身的建设而言,素秋局长功不可没,为各类读者考虑、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选书精良。全书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是对于碑帖是否能外借的讨论;二是是对视障人士阅读、观影需求的观察研究;三是立体童书的采购。结合我去过的一些图书馆来讲,选书不精是普遍问题,结合拨款看又不得不采购年代久远、版本过老、质量底下的书,图书馆不能没有,但是又无法做好的无力感。作为文学作品而言,书名取的很宏大,内容写得很细碎。全书就像把工作日志、工作汇报、工作总结汇总,流水账式地记录遇到的事、认识的人,突出了“纪实”,却没感受到“文学性”,或许改名《我当挂职干部的经历》更为贴切。
-
仙境兔子不忘记01-25太可爱了,那些一丝不苟开出书单的人,那个带着女儿来做志愿者的视障姐姐,那个在图书馆里,被素秋捉住手才明白了地球交错经纬的按摩师(杜斌那一幕看得我鼻子发酸!)那个临着碑帖的奶奶(也不知道后来碑帖能借了吗,奶奶又回来办卡了吗),那个武侠奶爸(我直觉另一个奶爸朋友认识他,一问果然认识),那个看着星空测量着树枝的自然科学家(“焓”这个名字她真配得起),那个把隐身视作福佑的摄影师……还有体制之内种种的“真”。送礼物的栗主任,来找素秋哭泣的冯云,平时总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面对央视的镜头痛哭流涕的宁馆(她太可爱了,她是这本书里我最最喜欢的一个人!)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TA们都是答案。(关于对作者杨素秋的喜欢,太长了,写在书评里了。)
-
宇宙牌儿香烟02-09就像广场舞一样,以前我不看,觉得俗气。有天我突然意识到,健身房里的舞蹈之所以比广场舞好看一点,只不过因为我们为场地和教练多付了钱。如果我鄙视广场舞,更贵的私教课就应该鄙视我的大班课,富人区健身房就应该鄙视贫民区健身房......金钱制造的差别和体面感让我变得过于清高,不去体察他人的真实欢乐。人间烟火,我得了解,别那么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