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女人
读书评论:
-
moonside04-09很会写!最近只看了这一本书,一口气看完,第一次看米亚科托,准备买另外两本
-
邵兵05-23这是帝王之沙三部曲的第一部,主人公伊玛尼是一个黑人女孩,她的母亲死去,她的两个兄弟效力于不同的军队,哥哥杜布拉被杀死,她和从葡萄牙过来的军人梅洛中士有点相爱,但是为了弟弟穆瓦纳图,用枪打伤了中士的双手。
-
Tertius05-24非常难能可贵但也让人充满警惕感的是,小说中的一半篇幅,是由一个男作家通过女性视角来叙事的。小说的第一个主要人物是伊玛尼(Imani,在其母语中是“是谁”的意思),一个15岁的本地少女,她是村落中少有的接触了葡萄牙文化(即西方文化)并能在欧洲来的殖民者和自己的家人和部落之间作“翻译”的人物。因此,她在不同文化、不同来源的人们之间的行为,也扮演了文化殖民和文化反殖民的传感器的功能。第二个角色,是葡萄牙军官热尔马诺·德·梅洛中士(Germano de Melo),他是被派驻到当地进行管理和检察的殖民者,在他的护送下,伊玛尼正要穿越战乱中的莫桑比克。在两个人的接触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了一段地下恋情。因为当时的文化对于跨越种族的恋情的接受度非常低,因此他们的恋爱采取了半地下、非正式的形式。
-
基佬拯救世界05-16一串串呓语,黑人的,白人的,女人的,男人的,最后都淹没在时间里。没有谁是土地的主人,相反,土地是人类的主宰。
-
等待野蛮人04-10故事并不丰满。这个民族故事缺少力量,原住民与殖民者的关系、这个故事没有呈现重要发现,没有构建一种足以打动人的认识。作者的叙述也缺乏感染力。但作者整个文本呈现一种轻巧的特征,冲突的故事却造就不沉重的文风,作者只陈述,正如信件开拓的文本空间,一种陈述空间。
-
鸮大人10-26米亚科托的特色:引言震慑住读者,引人入胜。他似乎对“河流”情有独钟,比如“河流是魂灵的居所”,再比如三部曲的另外两本里,常常出现“河流的语言”,那是一种未命名的流动的语言,大地是纸张,河流就是上面唯一流淌的字,就如作者的语言一般,梦中的呓语,乔伊斯式的。
-
嗜书病患者11-25我喜欢米亚·科托和阿瓜卢萨这样的白人非洲籍作家的原因可能恰巧就是他们身份与非洲这片土地的紧密的割裂感。这本双叙述者小说的两个主人公,黑人女孩的第一人称言语和白人军官的书信体自白衔接的天衣无缝。作者真是很会驾驭语言和故事。这种殖民时期种族屠杀的背景,伴随着家庭分裂死亡的阴影,以及异族之间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主题是真的扎实。在当代小说越来越去情节化的今天,还真就是非洲小说家最有创新的活力呢。毕竟故事是越来越难讲和讲的好了。帝国之沙三部曲第一部,很好,起码吸引我看后续。
-
百器徒然11-12历史和殖民双重书写的典范,比起《梦游之地》来无疑厚重感更强,好在对莫桑比克历史有所了解,读来不至于陌生。米亚·科托用现实和书信两条脉络把文本绕一起,这种对历史题材的处理还是很有趣的。在加扎王国和葡萄牙人的夹缝中,倒向葡萄牙人的村庄最终沦丧于加扎王国之手,一个没有名字的姑娘,一个在历史夹缝里不存在的个体,这种基于历史的虚构极对我的胃口,就像我常说的“在史学无能无力的角落,文学是唯一能够抵达目的地的途径。”节奏、文笔都是一如既往的优秀。“永恒只是生活的另一个名字。”“你知道怎么真正地杀死一个人吗?不需要割断他的脖子或是用刀捅他的心脏。只消偷走他的名字。生者和死者都可以被这样杀死。所以,我的孩子,永远不要说你没有名字。”
-
Estrela11-18米亚·科托的叙事仍然如河流般缓慢流淌,因为在史实和虚构的界限间穿梭而更加地难以释怀。如何对待历史的创伤,如何认同间隙的身份,不知后两部会有怎样的反思,希望有时间读完再回头细评。
-
Lazy念念02-05“我学习书写,是为了更好地讲述我经历的一切。我可以讲述那些没有文字之人的故事。”充满异域幻想与非洲现实的一个故事,在战争与殖民统治下的非洲人,究竟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命运的走向?他们是否选择反抗?还是对整个事件有着别样的理解?这套书也算是了解非洲的一个新的入口
-
半音02-20像诗一样流淌的文字,战争是人类悲哀的一个侧面,意义的来源和意义本身一样虚弱。
-
龟城摧塔客03-19在很多方面符合我刻板印象的作品,每章前引用一段似乎意有所指的“名人名言”;戏剧般的对白;对话间的空隙填满了诗意的雕花以掩饰贫瘠的内核;以及对象征的病态狂热,多典型的文学作品。
-
Schwanengesang03-07女特工传奇x算是写得很好的小说,尤其在后殖民主义文本中更是如此:至少作者了解的是双方的文化而非单方面,同时也试图从双方甚至三方去看待问题本身。这将是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