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情绪的力量

读书评论:
  • Ove?
    03-02
    20033 所有的心里状态都是有用的,都是正常的,不需要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做选择,也不用逼着自己只能有某些情绪,接纳所有的情绪,也接纳我们所有的不同面向的自己,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跨越更深层次的痛苦。关于泰迪效应的叙述让人耳目一新,即使马基雅维利、自恋、精神病态的作用也令人振奋……
  • 宋一凡
    08-19
    近期度过最通俗易懂的同类型书籍,中国元素很多,话粗理糙,适合我
  • 宝宝TWO
    12-02
    每件坏事,其实都不全是坏事,因为如果你有正面的心态,就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把这个它抨击的正面心理学的话放到它对负面情绪的态度上,适用不?
  • selina
    09-29
    FLDP作业 读后懵逼,怎么就完结了,跟我期待的完全不一样。总结下来真的没什么,大概就是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所以说反思,写日记,消极的时候反反复复的问自己为嘛有这种情绪,然后就不消极了。(这就是积极心理学里面说的嘛,快乐的时候不要细究,悲伤的时候一定要细究)其中有提到渴望与喜爱偏差,作为一个穷人,我做消费决定之前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大概这就是作者说的亚洲文化比美国文化擅长克制( ╯□╰ )
  • cucu
    09-02
    读完这本书应该可以变身成理智的asshole。8月17日,微信读书
  • 曲町
    05-10
    阅读体验一般,感觉有实践意义,但是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案例
  • Mrs♥Darcy
    09-02
    越来越发现我国古代先贤真的是厉害,现代很多心理领域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求一个“平衡”,而我们的老祖宗们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思考了。
  • 团团
    10-29
    情绪管理2.0,观点新一点。。。不过写法上又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成功学
  • 刺猬宝宝
    12-28
    关于愤怒和黑暗三角的利用说的非常好。
  • breathsea
    04-30
    读了亚马逊的样章,没有购买全部电子书,主要因为样张中大多是观点和个例,并没有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作者的思路其实有些偏东方哲学,要接纳,要有责任,要学会应对,都是很正确的观点,但仍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不负责任就是会开心,人生就是要追求开心,哪里有问题呢?可能对于西方享乐主义而言是当头棒喝,而对于本身就很内敛的东方文化来讲,开心本身就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 ....
    02-12
    有助于正确认识消极情绪
  • 未夏
    05-28
    现在只能回想起标题的意思。
  • 1315171820
    04-09
    没有任何insights 大纲型图书 point+examples points是中学生命题作文论点的水平 论证肤浅 大半的论证都是事例和xx研究结果 如果作者列举reference 怕是能有半本书 阅读过程让人生气 非常后悔购买本书
  • execute
    07-03
    少有的以消极情绪为主题而编写的书籍,给我提供了多种重新审视自我情绪特点的视角,深为消极情绪苦恼的我读罢才发现,原以为自己是身披荆棘、负重前行,其实只是因为自己没有看到这些所谓的情绪荆棘的益处罢了。愚昧者盲目追求幸福,视存在合理的“情绪荆棘”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聪明人则灵活运用这些“情绪荆棘”助自己一臂之力,在成功宝塔中更上一层楼!
  • 亮叔
    02-23
    卡什丹的《好奇心》是那种会成为经典名著的作品,这本《消极情绪的力量》则不够好,涉及太多,论述粗糙,引用过多,原创不足。但和芭芭拉的《积极情绪的力量》一样,都是足以启迪学界,启迪读者人生的重要作品。《好奇心》和《安静》一样杰出,让我怀疑学者聚焦于具体的一个问题或概念,容易写的更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划分了24种优势和美德,期待每一种情绪,情感,优势,美德,都会出现专门性的心理学杰作。这并非不可期待。太多人对积极心理学这个学科误解太多,误解是因为了解不足,直截了当的说,就是无知。幸福学的全部意义在于个人与民间,和政治的结合(如测量国家与城市的幸福指数)是学术的歧途,是灾难。
  • paradox
    01-31
    首先是愤怒。愤怒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人们愤怒并不是要侵犯别人。愤怒一般来自于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也就是说,当你的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愤怒产生了,并且促使你挺身而出,保护你在乎的东西。研究表明,愤怒可以增进乐观性、创造力和表现力,对主导谈话和应对变化也有帮助。其次是愧疚感。“为自己做了不该做的错事而感到悔恨和自责”。愧疚能让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变得更好。最后是焦虑。如果焦虑感很少,说明你所处的环境很无聊,缺乏刺激因素,这会让你的大脑进入休眠模式,整个人也会变迟钝。因此,很多职业作家、效率专家和商业领袖,都建议人们要保持适当的焦虑感,这样既能提供动力,又能避免长期压力。对团队也是一样,成员的性格最好多样化一些,至少要有一个容易焦虑的人,这样的团队才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