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做保洁

读书评论:
  • 你找到对象了么
    03-22
    小布尔乔亚们终于睁开眼看世界了
  • sinceraeo
    05-01
    “系统中的每个生命,似乎都有自己的磨盘”然而,人总是受到自己生活环境和经验的限制,无法想象到不同人群的生活。这本书借给我一双眼睛,让我看到了维持这个社会正常运转背后的人,看到了仿若“黑箱”一般的体力付出者们的生活。从《我在北京送快递》开始,我逐渐对非虚构的平民文学感兴趣,这类作品能够打破群体的标签,真正聚焦个体们的喜怒哀乐,让读者看到时代风沙吹拂下那一个个细密渺小又短暂的脚印。看到他们,也看到我们自己,看到这系统下的剥削、孤独与匮乏,这摩肩接踵却又格外孤独的时代,我们共同呼吸。
  • 渡边
    12-05
    不只是以“保洁”这一职业切入肌理的深圳叙事,也是女儿与母亲重新走向彼此,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年轻人对父母辈和故乡的回望,或者干脆点说,对苦难的回望,这也让这本书具有了比“非虚构”多很多的感情。“一切为了挣钱,一切为了省钱,永久性的匮乏感,腿疼”,几乎是中国母亲最大公约数的心酸。每个层面都无比真实地触及了本真,没有煽情,却有太多泪点。最后,在公司或商场上厕所时请保持整洁,如果听到有阿姨在打扫,请尽快出来,阿姨等得很着急。
  • Lyanna_ci
    02-26
    这本社会纪实写的真的挺一般(可能《在北京送快递》火了),同时间我看了《回归故里》,和《做保洁》一样都写到了审视亲子关系,提到父母早期的艰辛养家,质感好像宜家家居和意大利手工家具一般的差别,后者有点异乡人的意思。平铺直叙的易读当然是优点,出版社对纪实文学的要求也不该放的太低。
  • 临时天堂
    04-05
    看到春香的签名的时候泪飙了出来 不过含儿量过高了
  • Xielaoban
    03-26
    女孩们,快看!那是雨虹阿姨,她是那么的炽热,真正地燃烧着。
  • 郝思嘉
    04-06
    理解却无法共情他们,谁来同情那些一无所有的女儿。
  • 掬水月在手
    05-10
    本书又名:我妈那群为给废物儿子存钱买房结婚,拼命打工到老到死的同事们!
  • 年轻人你不行啊
    03-02
    评分也太虚高了,文笔实在一般…
  • 废墟植物
    03-26
    “我并不希望引发过度的同情心,而是希望,通过保洁员群体的故事,我们也能关照自身的处境,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自省。希望我们能多关心这个世界上的‘他者’,理解一个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做选择,理解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仅仅由他‘是否足够努力’而决定。”仅仅是作者的善良和自省,已经是足够难得足够珍贵了
  • 欢乐分裂
    12-27
    微读读完立刻下单给母亲买一本,这是一本绝对会引发母亲极大共鸣的作品——在困苦面前绝不认输的韧劲,终生节俭的生活习惯,与父亲相处的矛盾心理,母女之间从对峙到谅解,写得真实有力;值得赞叹的是,温情之余,从保洁员及城市务工者群体看到更广阔的空间——职场打工人的辛酸,人际关系的处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隔阂,老之将至仍需繁忙供给后代,经济发展背后的个体命运,社会便利的基石乃是无数劳心劳力,时代红利并未覆盖全体,迁居城市后家园概念的模糊,这是环绕我们身边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都拥有各自精彩人生或流离经历的人。母亲和姑姑之间的互相怜悯与珍惜极感人,再次感叹女性真是人类之光啊,她们受的苦、流的泪是时代重压在女性身上的缩影;以及外婆的自杀,无法相信这个阴影会对母亲产生多大的影响,“每天都想”。
  • 新城无旧年
    03-27
    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出身,我们的地基才能足够踏实
  • 嗯啦啦
    03-27
    喜欢看讲述母亲故事的几个章节。好多保洁人员很大年纪还在深圳打拼都是为了托举儿子,“给儿子娶媳妇”,是因为没有女儿还是根本不顾女儿?
  • :)
    01-22
    读之无味 弃之可惜(流水账感很重
  • 4’33’’
    03-26
    如同书中所说:“她是我的另一双眼睛,帮我看到了这个城市里一些被遮蔽的现实。”
  • 叶酱
    01-28
    雨虹阿姨那一篇真的太燃了,集合了各种要素,聪慧又懂得抓出机遇的女性,机缘巧合做了韩国人家的保姆,周末出去旅游,准备独自在大理终老。时代虽然弄人,但南下深圳的确改变了她的人生,像木兰阿姨也是,来大城市后瓦解了那套乡土社会的逻辑,同样写大城市底层工作者,比《XXX快递》好看多了。
  • 单木九
    03-27
    一生苦难的中国女人,各色各样的被托举的儿子和被忽略的女儿
  • 张小满
    11-23
    写作这本书的时光是我们母女生命中最紧密的日子。我知道世界上不止一对我们这样的母女,不是每一对母女都有重新连接的机会,不是每一对母女都有将自身经历变成文字面向大众的机会。我想引用安妮·埃尔诺在回答“什么是写作?”时的一段话:通过我所经历的,或者我在周遭世界所生活的和观察到的,把现实揭露出来。第一人称:“我”,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工具出现,它能够锻造记忆,捕捉和展现我们生活中难以察觉的东西。这个冒着风险说出一切的“我”,除了理解和分享之外,没有其他顾虑。如果这本书有另外一个书名,我想应该是《春香和我》。感谢我的妈妈、家人朋友、编辑以及其他关注着这本书的人,他们在很多时刻让我感受到支持和记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