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读书评论:
-
一个注脚04-14书名翻译得相当有争议,没有中文版序言。全中文脚注,只能翻到索引去查。无论如何,仍然是民国以前的北京史最为重要的参考书。几乎就是一个指南。没有刻意彰显理论企图(相对很克制了),现在看来算是一种美德了。
-
萧熊01-21简中版将Temples改译为“公共空间”,有意无意之间透露了本书的新意,将寺院视为京城的公共空间。北京长期以来更多作为帝国首都而存在,距离权力中心如此之近,使得其发展形态与帝国其他城市有很大差异。在皇权压力下,书院、市场等空间发展不成熟,而寺院,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庙会集市、行会会馆的功能,乃至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小小的京城竟有近千座寺院,其特殊意义或许正是来源于此。
-
薠蘅05-24流水账,看的昏昏欲睡,原标题明确说寺庙(Temples),不知道为啥简体版改成这样。史料淹死人,作为一个美国人写成这样真奇怪,研究相关论题时可以参考,倒是结语最后《 1900 年及其众多后果》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尾巴。
-
杜鹃山小宝贝儿03-12毕业论文里有“公共空间”的意识,但最早的知识是来自张伟然老师写的寺院空间功能。 在读的时候,想把这个研究放在某个框架里可以把方法上的意义表达出来。作者花了很大的功夫去说这样一座城的形成,完全有必要。大城市里的寺庙,与乡村社会(广义的)的很不一样,寺庙面对的人群更加复杂,但没有过多的土地纠纷问题(想比较而言)。寺院本身,土地的来历更加确定,人群的组织架构也比较“高级”,所以整体上必须要和上层社会及流动人群(外来宗教、外来“民族”、有或没有“暂住证”的人)联系起来看待。不仅如此,“市民”生活也在发展,庙会、行会、宦官、八旗等等,元素非常复杂。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较长时段单个寺庙的发展脉络,比如元到民国甚至当代,以诉讼为主吧,不能忘记老本行。
-
納蘭逸蕭09-07Peking :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一书的简体中译本
-
ཉི་མ།03-21#2021007# 内容素材有点散可取之处还是不少的
-
伸伸如也08-26魔鬼藏在细节里,所以这书大概只能算是个小妖吧
-
Laputa04-02寺庙是公共空间,观点很有启发性,材料比较散,虽然一些材料也有趣,但毕竟叙事逊色
-
纯情少年李八唧06-22“复杂性是罕见的”冲着这个七个字,翻译和校对都要出来挨打
-
魏谜底12-03卯足了劲读完了,其实是可以作为参考书常常翻看的。把“寺庙”翻译成“公共空间”可能是为了避免麻烦,但也算带了点城市研究的色彩,对照着王同桢的《寺庙北京》读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