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利姑娘
读书评论:
-
喵呀咪呀07-05时间段错杂的故事,仿佛是交叠的诗节,最后纷叠如铺地的落叶,平实而美丽。
-
Niiii08-01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小说
-
游余05-26科伦的小说都精彩又好看。
-
奶黄萨娃酱12-27耳边时时响起“Bohemienne...”。 这部小说依然是麦凯恩的多角度叙事的风格。人们总是轻而易举将吉卜赛女性界定为“他者”,而在佐利自己的视角里,这样被驱逐、吸纳、又自我流放的一生,像是与生俱来却一度束之高阁的诗与歌。回忆与语言密不可分,她准好了再度歌唱,也准备好了继续记忆。
-
R.奔奔03-12"一首罗姆老歌说,我们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心灵小碎片,我们走得越远,留给自己的越少,直到所剩的不够大家分了,这状态叫做旅行,也叫死亡,既然人人都会碰上,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平淡无奇。"天呐一个读起来很艰辛(翻译orz…)的故事 Zoli和她的名字一样坚强隐忍 从未了解过吉普赛人的文化和生活 但是我觉得他们很美 McCann的每个故事都要先把人心掏空再给你填满
-
路得04-18作者的书总是会有一种来自心里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大大小小生活的曲折之后人生存的态度,没有什么大场面,或者重要的冲突场面像这本书里用诗歌的形式展现,但是看完总是忍不住深深地叹气,为主角也为人生。
-
Einsichtmist11-16吉卜赛人在当代文学中总是面目模糊,而这部小说,清晰地描绘了他们的亲密和背叛。在流浪传统中长大的佐利,将古老的歌曲改编成诗,受到吉卜赛人和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新政府的热烈欢迎,她成为新时代的正面典型。爱她诗的,还有英国侨民斯万。但她很快发现,跌落开始并且不可能中途停止——不管是在政治还是爱情方面。政府利用她来改造吉卜赛人,爱人退缩。被族人抛弃之后,佐利流亡到西方。这部美丽的小说横跨整个二十世纪和整个欧洲,讲述流放、归属和幸存。麦凯恩继承斯坦贝克、库切和翁达杰的传统,在社会和政治的流变中发现了艺术。
-
Cohen09-21对吉普赛历史不了解,所以总感觉很轻盈。代入不了佐利视角。不如歌犬带来的感受强烈,或许是男女角色不同?
-
lieerli10-21埃斯梅拉达的既视感 当然迥异
-
日暮倚修竹05-01流亡者,尤其是吉普赛女郎的。0501
-
余地01-28世人善于归类,善于以偏概全。几个词语就概括了一代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比如对于吉普寨人,“流浪”“乞丐”“占卜”“歌舞”,就是多数人了解的全部。这当然归罪于他们自己,他们太弱小,以至于没有“解释的权力”。幸好,关注“弱势者”的现代小说家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了他们。《佐利姑娘》就是这样“解释”了吉普寨人。小说以普寨人的苦难为脉络,讲述了斯洛伐克吉普赛人女诗人佐利在二战到冷战,到本世纪初的经历,揭示了吉普寨人及其族群文化在政治、商业夹缝中颠簸生存的的心酸历史。佐利被政治利用,后又被族群放逐,无疑暗示了欧洲吉普寨人内心和文化的纠结。无知孕育了偏见,偏见产生了冲突,而《佐利姑娘》所呼唤的是理解与宽容。
-
这世界真棒04-19彻底的被翻译毁了。能把科伦麦凯恩翻译得做作、各种恶心痕迹的,只有这个不靠谱的翻译了。以后找英文版来看。妈蛋。
-
黑潮10-10最后一章太细腻动人!!!各种情绪裹携在不同的细节里彼此摩擦碰撞,宁静而又激烈。麦凯恩的小说都太有画面感了!!读最后一章的时候脑子里就一直在为假想出来的电影画面配各种不同的背景音乐。
-
胡桑08-25以波兰女诗人帕普莎为原型的罗姆人漂泊故事。翻译很棒。
-
眼花石头06-19即使是隔着一层翻译 也觉得格外真切 去Hunter College上/蹭master of creative writing的课 应该是Bucket List上一个相对遥远又困难的条目吧
-
原醉07-31一个才情女人的漫游史,一个民族的心灵史。麦凯恩的视野那么广阔,文笔却细腻如诗。
-
影树05-22“有时我仍将自己视为孩子,受人疼爱也深深爱着别人,而且在我的童心里对爱的无穷无尽毫不怀疑,但我不知道这种爱有什么用,就松开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