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学术界
读书评论:
-
这么近,那么远04-14“桥川时雄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汉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1920年代初在北大做旁听生,认识了蔡元培、陈独秀、章太炎等中国学者,听过李大钊、胡适、黄节、鲁迅等教授的课程。桥川生前最重要的事迹是主持编纂目录学著作《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书收录的各篇,来自一个日本人眼中民国学术界的方方面面。亦旧亦新的时代,思潮、主义、学派,各擅胜场,这些触动作者心绪的率直写照,既来自第一现场的观察,也包含作者个人的学术趣味与志向,不失为研究民国时期学术史的一批绝好资料。”
-
畏悔斋主12-10个人对这一块内容稍微有点了解,读起来仍有不少新知识涌入,也看到有些批评比较会心一笑,比如说胡小石的文学史和顾实的汉志讲疏,哈哈。编校方面已经很不错了,误字仅有个位数。
-
睡美鱼的书房12-19提到笔者想要长期在北京生活,是因为其历史底蕴。记忆犹新。“稍解风雅的人,在没有历史的土地上,无论再山明水秀,都不会起想要永住的念头,但住在有悠久历史之地便很快想要扎根陶醉于此。”
-
房顶上的猫10-11“稍解风雅的人,在没有历史的土地上,无论再山明水秀,都不会起想要永住的念头,但住在有悠久历史之地便很快想要扎根陶醉于此。”正如桥川时雄先生在《北京史迹杂话》中的自述,“只因我的‘《洛阳伽蓝记》’尚未完稿,才滞留在此忘了归期。”我本以为这是一次检索式阅读,不料被作者的眼光所折服。作为一位“外人”,桥川时雄以冷静的眼光观察着民国学术界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在《中国学界的趋势与北平文化的崩坏》一文中,他对内省精神和排外情绪的论述令人深思。此外,作者对北京学由掌故学向地方史研究转向的论述也富有启发性,可做进一步考辨。《北平书讯》等几篇目录需要结合相关史料做进一步研究。读完本书,不妨再去读一下目加田诚的《北平日记》(凤凰出版社,2022年)。
-
天乐乡民10-14提供了诸多生动的学界采访记录,不过桥川有不少误记,给翻译造成了麻烦,有些地方仍待改正
-
七元里美11-223.5。北平学术界那篇本来是有学人照片的。
-
Carlton11-15一本史料集,“在苏州的章太炎今春从中央政府接受资金作为养生费”,日本部分学者在战时对中国文化依然是保持着一颗崇敬的心,也算是一个时代复调的一面。
-
Irene_Wang01-02可怕而可爱的日本翻译腔。零碎但生气淋漓。“此散彼收,朱玺鸿泥,烂然罗列。”「造成关于北京史迹的兴趣的另一原因,是清末满族人所持有的故国观念。祖国一木难支,必将倾覆,已迫在眉睫。虽未能设想山河变色,也没浮现“感时花溅泪”的惨况,但眼看着巍峨的宫殿,或在长安的大路上伫望,不得不抱有某种深沉的感慨。」
-
於沐03-16主要是为编纂《续修四库提要》做准备而对中国学术界的探访,偏流水账。印象比较深的是1.姚永朴吴闿生等桐城派不算学术界(p40);2.胡小石《中国文学史》不足取(p54)。桥川时雄事可参看吴格、李庆二文。
-
姬流10-18通过桥川此书颇能窥见当日的学术风气,总体来说桥川的立场是比较老派的,有乾嘉考据学的本位。他对一些人或著作的评价较为严苛,虽未必公允,但确能引人思考。全书有些地方的语言略生硬,标点也有一些错误。
-
metamorphosis01-23史料方面的价值还是不错的
-
TNELIS11-13桥川对民国学界的观察既全面又敏锐,时有体贴入微之处,尤其对学界的发展动向,有独到见解。像许多日本学人一样,桥川对中国文化亦具“乡愁”情结,这种思古幽情在文字中时有流露,读来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