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绘暹罗

读书评论:
  • 十二秋
    04-07
    作者创造了“地缘机体”概念,用以描述近代以来明确边界的出现。近代国家边界的形成,也就是从块状的模糊区域转变为线条式的明确边界,作者本书显然是突出了作为新知识后获得者的主动性,或许有一定意味在淡化殖民主义,但更多的是作者最后谈到的这是“同一个过去的另一种历史。”或许,这样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国,只是在接受新知识层面,中国没有暹罗那样主动,在中国方面,更多的是“冲击—反应”说的被动。
  • Lyre
    04-10
    从暹罗到泰国那本的“前传”,好奇问了问泰国同事,这两本书果然在泰国都没有,尤其这本作者还是当年的学运leader,看东南亚近现代史让我突然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醍醐灌顶新理解
  • M
    07-22
    一般化。“图绘”也没什么新鲜的,“地缘机体”的历史动力也不够清楚。除了讲他们自己小朝贡圈还算能做比较之外,没更多用处了
  • 林若
    03-14
    论述建立在几大中心对边缘的较强控制的前提上,但事实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只选一段来做,或者做些微观的史料补充会不会更好些? 另外,“地缘机体”改成“地理实体”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字面上body和“机体”不称;序言中作者解释的似乎也是 由地理学知识的发展带来的空间知识的替代。这一概念或为对萨义德“想象的地理学”的回应,译成“地理实体”或许更明晰一些~nationhood译成“国家感”似乎也不甚准确,第7章“对国家感的崇拜”、“国家感的一种符号”;第8章“国家感的命运”、“国家感意义”等表述似乎都不能make sense。翻成“国家地位”、“国家状态”是不是更好些?
  • 霜闕〆
    07-27
    “冲击-回应”的背后,也就是被强者逻辑吃掉,最终改头换面,粉墨登场
  • 奥兹的铁皮人
    11-21
    地缘机体是一个好概念,结合星团政体简直是我们理解东南亚传统政治的钥匙。
  • 木光
    07-05
    极有创见的一本著作。古今地图观念差异的背后,其实是不同的空间与边疆想象。进而想到,古代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西方传教士的协助,以满清官员对欧洲主权和领土观念的陌生程度,应该无法完成《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和签订。
  • Blade King
    11-06
    熟悉后殖民理论的人或许从书名就能获知最主要的结论,但作者将地理知识与国家话语之间的历史梳理非常值得学习。当然了,这种perspectivism的方法也不可能是故事的一切。
  • 黎遠遠
    04-01
    暹罗既是中国的近邻,亦是中国的镜像。
  • Binns
    11-17
    現代的地理學與繪圖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符號系統替代了前近代的概念,并讓解讀者學會了一套新的語言。利用這套新的語言,泰國以一種現代的方式管理并吞併邊緣地帶的邦國。在君主立憲之後,地理學與地圖在歷史學的幫助下成為想象過去的工具并,塑造“泰國性”:“痛苦被一幅地圖視覺化”。國學,《時局圖》,晚清的帝國主義與此類似。
  • 殳大威
    04-02
    古代暹罗的曼荼罗式权力辐射,对边界意识的不严谨,为当今该地域的领土争端问题埋下伏笔。但是在民族独立的大浪扑过后,曾被殖民的东南亚国家是否会对西方殖民者怀有谢意?--他们把抢夺过去的土地划理边界,其中也包括曾经的"模糊地带",从而奠定了整个地区的现代版图。全书从暹罗空间观的变化入手,进而贯通国家认同与土地的关系,可谓是个有难度却无比新颖的切口。若再观照近代泰国思想史的变化,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地缘机体"也是在"传统"和"反传统"的冲合中不断壮大的。
  • 小陈
    12-02
    现代地图摒弃了将世俗世界理解为想象和神灵的方法,它建立起的是感知空间的新方式,阻止了那些“虚假”的想象,并只让具有合法性的空间在解码过程之后继续存在。这意味着当人们停止用神圣实体的秩序关系,而开始用一套全新的符号和规则来构想空间的时候,以往对于地图并不必须是对地球表面的再现,而可以是对其他类型空间关系的描述的观念不再适用。暹罗不仅从没有用现代类型的边界来定界,而且是被“共有”的边疆所环绕。地图在此作为一种符号,一种有效而积极的媒介,通过它而塑造出的地缘机体本身是一种元符号与参照对象,同时也可以创造出超越其本源的更多意义与价值。它不仅垄断了人们设想国家这一人造宏观空间概念的方法,而且控制了人们关于民族性的认知,并让国家感成为一种更接近自然的存在。
  • Travis1997
    09-28
    就國家感的敲問來說沒有超過這本書的。導論開宗明義交待問題意識,由法政大學事件延伸思考國家感的自然性,第一至二章回顧古代本土和西方地圖之於空間的意義,第三至五章分折古代本土邊界、主權、邊緣的概念,第六章至結語描繪排他性地緣機體降臨和新歷史書寫誕生的過程。綿密的思維和符號學與歷史學的結合構成了這部東南亞研究的里程碑。但一些名稱使用很混亂,Tonkin、Annam、Kingdom of Ava等在不同時空語境其實都有特定意涵。又,邊緣一章今天可以跟James Scott對話,高地如何成為「我們自身」的一員。感覺到譯者很努力,但可能因為出身內亞研究,這個譯本還是很有問題,既有早期阿瑜陀耶大城時期(頁32)等低級錯誤,又不遵循通行譯法(小乘佛教、籣那、賀人),把lai譯作「萊國」而非萊州也很奇怪。
  • 空空
    11-17
    泰国近代史与地图的纠葛,我们的世界地图被一个一个相邻而不重叠的国家填满,是很晚近的事情。需要在细读,同时让我想重温斯科特~
  • יוֹחָנָן
    11-11
    通猜·威尼差恭在其已成经典的著作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遵循传统边界理念的国家,在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地图扮演着塑造人们“国家感”的重要角色,是它在人们的头脑中建构起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缘机体”。他并没有神化泰国历史,而是看到泰国在积极内化西方绘图技术,甚至牺牲小国。
  • 维舟
    09-25
    逻辑思考严密,要言不烦,不仅是作为东南亚研究和批判地理学的典范,也给相关的历史研究(如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极具启发
  • nothing传叔
    02-04
    刚来的及翻一遍,就被爱好东南亚的朋友拿去了,感觉仅有的三条短评其中两条已经看穿一切,ps:有些地图太小,可惜了。。。
  • 羽木
    04-08
    主要提到了国家构建地缘机体的过程,人民对地缘机体的接受在这里是不证自明的,但是除了不同地缘政治力量之间的碰撞,人民对于地缘机体的反应就真的是乖乖接受吗?被纳入到现代民族国家版图内的那些前近代的小国家,真的没有反抗或者反建构的活动?作者在行文中太过注意国王作为国家权力对于现代国家的塑造,塑造过程中的反弹往往被忽略;结论中作者迫不及待通过指出泰国周边的力量是国家所想象出来的,来消解泰国军队存在的合理性,这和1994年本书出版时泰国军政府当政的情况当然分不开。这本书何尝不是试图重新形塑泰国地缘机体的力量呢?
  • 培真
    07-21
    “痛苦被一幅地图视觉化”“在未来的某一天,所有那些毫无道理的所谓理性,将会被一一揭露,人们会变得更为宽容,更为体谅”
  • songtong2010
    01-09
    2017第1部。对作者毫无了解,但阅读过程中,觉得此人肯定有西方背景,后查知果然担任过美国亚洲协会主席。这种论调在西方颇为流行,基本属于后现代思潮中,消解殖民主义,淡化西方霸权色彩的一种典型。作者本身的史实叙述没有问题,不过在叙述观念转变时,忽略了一个前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本就存在不同的政治理念,但在殖民时期,西方所谓近代化,却是极度排他,以武力或政治强行吸纳对方进入体系。而朝贡体制转变为民族国家,也正是因应了巨大的现实威胁。这种威胁不通过谈判,而通过武力表现。如今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很多虽然出于反思,但烙印难除,同时与政治现实,意识形态藕断丝连。举例来说,在现今的世界体系中,民族自治,人权高于主权,干涉内政这些互有冲突的符号话语,都被随心随意使用,最终落实到实力处。此书也不过是类似理念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