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岁月,生活
读书评论:
-
逍遥游09-13不太喜欢他的文笔,对那个时期的很多人物也不了解背景,感触不多
-
徘徊客01-28一手材料。利用心智未熟的未成年人的政治创业手段可耻却有用。
-
半夜没烟抽。03-03特别动人,多次看哭,但删减太多,唉何必呢
-
didiann03-30名字真是好,贴切!!!!!
-
Катя03-13内容值得一读,文笔乏善可陈
-
若耶溪水05-21是那么温柔正大!可总觉得少口气,太冷静,太疏离,不宜沉溺……
-
智术师10-23以赛亚•伯林在其文章著述和访谈录中最常提及的两部知识分子回忆录,除了赫尔岑的《随想录》,就是这部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众所周知,伯林身份特殊,他是一个英籍俄裔犹太人,对苏俄知识界和文化圈尤其关注。赫尔岑和爱伦堡两人都交游甚广,是极为重要的时代见证者和亲历者。从这些回忆录中,我们能了解伯林心中的隐秘关怀所在。此外,我有一个判断:赫尔岑的思想水平固然比爱伦堡高,但其回忆录其实不及爱伦堡那样精彩。
-
梵02-26这位俄罗斯文学史上寂寂无名的人物却因为在60年代被印成了“黄皮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一代的作家,它是北岛那一代人的“圣经”,在他们那个决定性的年龄将他们打开并照亮,北岛读它读得手不释卷,高行健因为读到爱伦堡留学巴黎时的一则故事对法国的自由浪漫心生向往,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本书也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圣经的写作。“石头总是冷的,但是雕像在参观博物馆的人们眼中变得温暖起来。”作者初到巴黎从北站走出来的时候想““一个人可以在这儿无声无息地度过许多岁月——谁也不会对你感到兴趣。”;他谈到在巴黎认识的俄罗斯侨民说“成熟了的植物很难移植,它们会生病,常常会死亡。”而“在一生的薄暮时分是很难想起和理解它的清晨的——光线不断变化,对所见的事物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
diawa03-08黄永玉在《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推荐的一本书。在鼠年的长假里,就着阳光,看一位九零后的回忆。
-
西西佛08-01写得很好,人生如梦,物是人非,哀而不伤。作者交游真广阔呀。第一次对什么叫战时共产主义有了直观的认识——一条裤子的喜剧。
-
母海豚研究援!03-21但是,苏修集团在文学艺术中却大肆宣扬“我们都是人”、“一切人的博爱万岁”等反革命谬论,攻击和丑化无产阶级专政。他们篡改历史,歪曲事实,公然把苏联人民为了捍卫无产阶级专政同阶级敌人进行的斗争,一概说成是“不人道”的“个人迷信的产物”。例如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公然吹捧美国统治阶级的“人性”、“明智”和“进步”,叫嚷必须同发动侵略战争的罪犯杜鲁门和艾奇逊之流讲“和平”。
-
[已注销]07-27【藏书阁打卡】2019.7.1-7.27 年度十佳之一。前几天有人在群里问回忆录的意义何在,透过普通人的一生来看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从而有一些思考。第一部分,洛东达,最喜欢这个咖啡馆的名字,那里面贫困的向往艺术的人的形象和生活在爱伦堡的笔下呈现,完全没有那种我认识这么多名人的感觉,就是很真挚很真实。巴黎的生活和氛围吸引着他和那些热爱艺术人,后来作者极其看不上美国,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冷战,还有就是觉得美国是新的,没有文化底蕴,那里的人们追求现代化追求资本,不追求艺术。在他眼里的俄罗斯和巴黎,都是贫苦中也要看剧,看书,画画的。西班牙内战和二战的那些篇章极其吸引人,也极其苦痛,想着丘吉尔眼中的二战,不同的视角,辩证来看,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画面。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
-
念青05-13这不仅是伊利亚爱伦堡的一生,也是活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黑暗,战争,饥饿,浪漫,激情的苏联和欧洲人民的写照,交织着爱伦堡关于文化绘画艺术,战争与和平的所见所闻的见证和理解。爱伦堡的一生与很多作家画家有过交集:巴尔蒙特,阿托尔斯泰,莫迪利阿尼,毕加索,勃留索夫,茨维塔耶娃,奈兹瓦尔,格罗斯曼,聂鲁达,艾吕雅,在他笔下他们不是带着大艺术家光环而是普通朋友真实随性的形象丰富而饱满。经历巴黎流亡,对波兰犹太人屠戮西班牙内战,苏联集体化建设的艰辛过程,浪漫主义精神下对知识渴求,文化扫盲, 新意识最初萌芽,二战后和冷战中各国人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等。最后精准预言到未来艺术文明的凋落。也不禁问道:原子时代,艺术是否注定要死亡?反射出每个人包括作家,人民与时代的关系,似乎所有人都被时代的漩涡困住,寻不到道路。
-
Φ09-19俄国文学圈在巴黎的八卦,信息量很大,需要熟识时代背景。艺术家们的生活确实可以给予我等常人许多启发。
-
成知默10-21爱伦堡一再声称自己并不想成为“一个无动于衷的编年史家”,因而,虽出生于尼古拉二世遇刺的同一年,成长于反犹背景之下,少年时即投身于俄国革命,亲历了一战、二战、西班牙内战、苏联大清洗、二战后的冷战等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个世纪的深重苦难,爱伦堡却无意做历史年鉴式的书写,相反,他的历史记录常是切片式的、甚至稍显浮光掠影式的。而相比于时代的风暴,爱伦堡更关注人,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那些人,在一个“人想活着,人在死亡”的大背景之下,一个个具体而杰出的人的内心世界与命运,以及他们忧伤的、甚至是悲剧性的结局。从纷繁芜杂的记忆碎片中追本溯源,回望自己一生的同时,爱伦堡贡献了闪耀着各自风华的人物群像,“我此生见过了一些决定了一个世纪面貌的人”。同是俄罗斯作家所写的鸿篇巨制回忆录,此书不如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
observer05-29迄今为止看过字数最多的一部作品,处处透露出人生的智慧以及俄罗斯文学的优雅
-
李定国两蹶名王03-14图书馆上架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爱伦堡《人.岁月.生活》新版,真是岁月如梭啊,这是我在南大图书馆最早借的书,如今我都快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