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理论

读书评论:
  • 03-24
    《比较历史分析》推荐书目
  • 柳河
    09-11
    只读完了导论、第一章和后记二,看的时候的确很多收获,下次再来吧。
  • 豆友148793483
    10-19
    读了一半,剩下的以后再读。
  • 宋典少说两句
    06-03
    个人认为这是阅读黄宗智前的必读书,作者用坦诚而清晰地文字讲述了他研究的缘起、对象、方法和关怀,可以算作是黄学术著作的导读。贯穿黄个人与学术人生的关键词,是悖论,即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他从思想史转做社会经济史,从华北、长江小农进入法律史、农民工研究,都反映了这种思想的冲突和挣扎,以及自我探求。只有在了解了黄的心路历程后,才能真正读懂他的学术著作,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 Karl
    03-28
    202003打卡。相见恨晚。作者横跨20多年的文集,有极具指导性的方法论之作,也有接地气的科普文。从时间线看,能发现作者由英文转中文,为中国读者写作,关心中国的出路。因“情感的驱动”,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对大方向的研究思考,为劳动人民呼吁,非正规经济的几篇尤为喜欢。作者论及周雪光,可以相互的很好补充阅读。
  • 翻折
    05-21
    跟最新广西师大出的三卷本有挺多重合的,但是互相比较,新出的居然有删节
  • 沈望舒
    04-03
    国内史学界与其意气用事痛骂万历十五年,西方中心主义。倒不如多多求教于黄宗智为祖师爷,别人是怎么回应的,用什么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总序与导言句句我都要标记,做笔记。
  • 丰收季节
    08-29
    因近期读传习录,看完此书导言我的一点小心思:黄佬大可不必首先援引康德的实践理性理论以补充布尔迪厄,儒家和阳明心学应该就非常合适。
  • 早立
    06-11
    黄老师学术生涯的作品集,横跨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对于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宏观指导意义。
  • Anabasis
    12-21
    评分虚高,序写得又臭又长,废话连篇,对韦伯的批评简直可笑,“二元对立”成了黄的法宝。合理化本身就是韦伯所要求的实践法则,黄却认为韦伯是把多元事实整合为单一的理论,简直不知所谓。对文革的理解还是迂腐僵化的那一套,这种传统如果上溯可以到孔飞力《叫魂》那个时期,然后到延安整风,再联系苏联的变局,再引入主体通过社会/国家层面的运动从而给自己的主体性赋权,如同酒神节狂欢民众发狂一般,通过去主体化达到一种更大的主体化,黄还是用那些大而无当的空泛套话沾沾自喜,简直螺蛳壳里做道场,徒增一笑。
  • right choice
    12-27
    精华为导论,悖论化的没有发展的增长,法外权威侵入法律理性。尤以不“意识形态”为关键词
  • 慢乌鸦先生
    02-15
    备课重读,有些文章上一次读是二十年前它们刚发表时。黄宗智的第二本论文集,少一些生硬的概念会更好,少一些自我重复会更好。
  • 鹅笼先生
    01-13
    黄宗智从悖论结合、表达与实践出发,延伸到正式与半正式、正规与非正规、左与右,最后深入到“实然”与“应然”,体现了文化双重性以及道德关怀。他强调“从矛盾的感情获得建设性的动力而不是陷入颓丧”,我深有体会。黄的高度和深度不是一两句能说完的。
  • Johny
    03-01
    实用主义理论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
  • 管管理理员员
    05-14
    第4到9章以及后记二对我个人比较有启发。
  • 这么近,那么远
    08-09
    这是一本黄宗智先生谈论“方法论”的集子,主要包括了农村经济史研究方法、法律史研究方法、关怀现实的学术研究方法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区别,是黄宗智先生研究方法论文的总集成。
  • 一一
    11-12
    非常好看,尽管第三编收录的文章难免会与第一、二两编略显重复。后记二太棒了,有思想有温度。“矛盾,包括深层的情感矛盾,可以成为建设性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动力。”
  • 抵门杠
    12-14
    这是今年下半年读的最重要的一本书,以及读得最为仔细的:几乎每页我都做了批注并把每天阅读的感受写进日记里。但因为是一本文集,并且我个人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够提炼出什么所以没有写书评。简单说,本书倡导的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基于最基本事实”的实践导向的研究和理论构建,不管它是否妥当但启发了我对经济学的反思,特别是在查档路上。我看到太多反理论的史实:从没有工业化城市化的边远农村也有劳动力不足,到民国时期乃至1949-1954年农村牲畜存栏量极小足以推翻关于那三年的产权激励解释的史实。种种事实让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经济学和经济史真正脱离了基本事实,不管它逻辑多好,都只不过是讲故事。如何脱离这种故事情景去实践中寻找答案正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事实(史实)—实践—理论—事实(史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