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腕的誘惑

读书评论:
  • 朵君
    06-28
    关于自我伤害的心理学著作,这本书的理论阐释不多,感觉一些概念定义也不是特别清晰,但书中有大量的实际案例,语言流畅,初学者很容易就能理解。建议购买。
  • 木汐桃心
    01-02
    自伤并非是自杀亦并非是精神病,此书代替了边缘人群的告白。“我不想死,我想活”,书中描写如何改变使用不自伤的方式来表达无法处理的愤怒情绪。
  • grab白菜
    02-19
    是比较精神分析的理解自伤。从认知层面多一些的理解看待自伤。
  • 快快
    10-26
    第一次阅读非自杀性自伤的书。开始读时身体肩胸部刺痛,情绪上亦难忍。临近读完时惊异地发现自己现在可以倾听身体的感受和诉求,让它替我做选择吧。
  • 沙拉魔女
    03-04
    自残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不是无痛呻吟
  • 浅唱低吟
    02-12
    《割腕的诱惑》这本书是在香港三联书店无意中看到的,名字看着挺让人发毛,但是现实是我们在校园心理工作中遇到不少学生存在cutting的现象,整本读下来几点比较深刻的体会:1.自伤是一个人遭遇的心理问题中最顶端的部分,是冰山一角,底下潜藏着所有的疾病与问题。而冰山下,是我们工作的难点。2.“陪伴自伤个案越久,越会学习用谦虚态度面对人的问题。有时自以为能将心比心的同理个案,认定其情绪,或许就在那个当下,反而离当事人最为遥远。”咨询中时刻警惕:保持自己是个“无知”的人,不做任何的假设!
  • 蓝爱
    05-04
    行文缺乏系统框架与条理,基础的概念翻来覆去,东一榔头西一杠子,跟看随笔散文一样。几次想放弃,还是忍着一粒粒捡散乱的tips。读书花费的时间性价比不高。做得好跟写得好不必然正相关。
  • 雪磨坊
    05-24
    如何描述那种并非为了自杀的自我伤害行为(最有名的个案是戴安娜王妃)呢?她们往往让自己处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trance state),“血从手臂侧面涌出,我想要多看些,于是把手臂倾斜,血流因此分支成三道更细的血流”,“这么做的时候,焦点就只在身体的这块地方”。作者说,个案中有的呈现出“假我”(false identity)形式,滔滔不绝讲话,回避每个私人问题。更困难的是,她尚未发展出一种用来谈论自己的语言。“我必须强调成长,而非改变。” |假如可以同时进行家族治疗(family therapy),疗程可以缩短,但如果连基本的核心家庭支持都没了,怎么办,还要小心拯救症候群(Rescue Syndrome),不肯介入个案么,咁犀利啊。
  • α
    04-09
    3.5星。借由血液的流失,寻求心灵的慰藉,我读到自己曾经的更生之旅,字字里见血泪。要活下去啊,要活下去啊,与此同时还有社会所鼓吹的痛苦文化—绩效社会与内向暴力。终于明白自己为何要在深夜一次次逼自己回想那些残酷的声音与画面,一次次警醒自己万不能遗忘所有这些情绪而再度轻松的活下去,原来,是因为情感上形同孤儿的我,只能借由此与爸爸妈妈在幻想中亲近啊。//客观讲来,算是社会学习理论于心理治疗领域蛮好的一次结合应用尝试,对于神经学的提示这点也算是较新的研究发现(《恶的科学》一书亦提及)。真是位相当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治疗医师,很想认识下。曾经遇到过的那位国内伪医师真是个垃圾,上来对我指着鼻子破口大骂“你就是有病!!你就是有病!!”那时,我分明已经够绝望了。
  • isismay
    02-01
    台版翻译,不完全是精神分析/动力学角度,但对于临床常见的青少年自伤行为有很好的理解及临床应对指导,临床工作必备。
  • 豆芽不小
    05-14
    【作者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史蒂芬是一名美国纽约市的心理治疗师,他的专业领域是厌食症、自伤以及强迫症。他运用他的专业经验写下七本书,其中两部作品被拍成电影。很庆幸看到这类自我伤害的个案治疗的著作。【阅读这本书的动机】我想了解自伤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如何停止自我伤害。【个人阅读心得】这是一本专业性的书籍,阐述了自伤的发生、预防、治疗和恢复。虽然自伤个案的治疗过程是曲折又不极平坦的,但它是可以被预防、被治愈的。读完这边书后我对有自伤行为这类人群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比较能知道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个案,同时我也深知需要很多很多的学习和训练。
  • (●--●)
    01-24
    作者阐述的十分清晰明了,翻译也十分流畅,对处理自伤个案的经验不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指南(依恋—依赖—信任),太棒啦。#2023/2
  • 田野
    03-13
    “一生当中的某个时间点,我们都曾经体验到骇人的感觉或想法。选择刻意遗忘,只会在心中留下更多疑点。与其如此,不如深入探索。” 2024.3.13
  • 流浪星星
    03-13
    這本書有點太二元分化幸與不幸,不知道是翻譯的原因還是什麼,有些措辭讓人很不舒服,除非作者一開始就沒把患者也放在受眾目標。也可能是時代的原因?過分強調positive,直接用了「退化」這樣的詞,太二元啦...
  • Calvin Klein
    11-16
    看這本書是因為自己也在經受這樣的誘惑,我承認、面對,期望能有個好的結果。我的傷痕正在叫喊著“我不想死,我想活”(說到心坎了)。書中的案例真的讓我很觸動,最觸動的是,有些人卻因為這樣(可能是家長的性侵、亂倫、家暴等)而需要用一輩子去治療...
  • 巫罔
    12-23
    作者一副不怕个案爱上他的样子。。每次上来就想问“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白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