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
读书评论:
-
MHO07-22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
-
盼你们孤独终老05-31同志们,你在人生哪个阶段读这本书都是对于莫大的帮助(醍醐灌顶),当然希望读了之后不要和我一样有了深深的无助之感而仰天长叹。。。
-
馬龍白蘭度06-09读完以后意识到中西之间价值观念的深渊根本毫无弥合的可能。
-
路德维希06-20梁氏出品,必属精品。
-
安之06-22梁之见解精辟,梁之志士的忧患令人敬仰。宗教乃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社会实在不能套在泛进化论和唯物史观之内。
-
胡天翼11-18以后真的不能再看谈「文化」的书了
-
镜Marvin08-07梁大师也玩灌水…复制粘贴和自我引用过多很奇怪好嘛…不过不得不说这一代的社科学者是个悲剧,社会动荡完了,大题目也做光了,只好去抠细枝末节…
-
宇文飞升12-01极度失望,几度欲废书不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感觉夫子于吾国文化之忽略玄理探讨特重伦理亲为诸特质固不为无见,原想三十年后,经其乡村建设国共和谈诸实践,于此当有更深刻之体验更亲切之阐释,不想适得其反。此书立场之保守立论之肤浅较之前书更大大退步,论及西方情形,全据对其社会情形甚有限之道听途说,论及华夏,则必据前秦孔孟之纸上空谈,于是逐节比来,皆发现东方胜西方远甚,岂忘却孔子已有乘桴之叹,孟子以不得已自嘲己之好辩,而中古朱子早痛心于“孔孟之道,固未尝一日行于天地之间”欤?甚而探讨古之乱世,亦举陶渊明桃花源之文章以证古之百姓可以避乱,以此优于西方革命之玉石俱焚,夫桃花源固有魏晋坞堡之史证,然诗文中不亦有“任是深山更深处,亦应无计避征繇”之语耶?种种荒谬肤浅,不胜枚举。再荐秦晖《传统十论》
-
上林苑02-08我们曾经被唯物史观所误导
-
流星飞绊06-05觉得本书最有启发的观点是对于理性的解释,梁漱溟认为理性是在达到理智(知识)时无所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清明安和之心)。中国人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换句话来说,中国人更关注的是感情(产生于人与人之间),西洋人则重于知识(人对于物的看法)。无论是家庭替代集团,还是伦理代替法律,都是对于理性重视的体现。同时西洋是一个阶级社会,而中国则是有更大流动空间的职业分途社会。自中古以来西洋社会对于个体的种种限制招致了激烈的反抗最终形成了新社会,而中国则一直处于开放与禁绝的中间状态,没有改变的压力。理性早启造成了文化早熟,中国一直处于一种缓和的秩序中,失去了产生新社会的动力,一直处于盘旋中,乃至僵化。民国时期已将传统中国认识得相当透彻,而今更要看到存有的传统与新的发展。
-
愁无盐04-08小时候看这本书,觉得很受启发。但如今走的国家多了,认识的各个文化中不同阶层的朋友多了,我有了不同想法。此书与很多分析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籍一样,我并不认同这种贴标签式的划分,很多作者所谓中国文化的特性,其实只是人性。同样的特征,同样的观念,在西方、在非洲。。在很多不同地方人种身上也在上演。这与其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不如说是人性。而从人性中再拆开去探寻真正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比较学方面的书,我至今还未看到过。
-
希仁07-13我总疑心我们的思想是进步还是重复
-
风间隼12-31中国不是阶级社会,而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而且是消极统治,国家融化在社会中。颇有见地的论断,唯社会学方面限于当时背景,未能深究,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足以补社会学之缺。认为中国是一“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国家,其实是把伦理认作理性,不无可商榷处。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多有不切不实处,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失之温柔敦厚,胜有古典文化底子,有文化自信,高当时的社会学家一筹。将他的判断对照中国后六十年的社会变迁来看,更让人感慨。
-
姬长安09-01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加快的今天读这本书就更加有意义,为什么西方的自由民主放到中国就会变成台湾那种乱象,中国这个伦理大国为什么从最顶层的统治者都是要以家族分肥而非团体分肥,为什么社会的公务员考试热和学术研究的落寞,从梁漱溟的这本书可以找到很多答案。
-
掼奶油01-03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代人的学养不止缺一块,是少一层,还是最底下的一层。有知识,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