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熊逸版第3辑
读书评论:
-
神威01-14修行3rd,这个系列前后三辑二十七本尽数读完,一开始就有的想法随之越发强烈,熊逸依然渊博,但是当初正义越来越远纸上卧游记等书给我的惊为天人感去哪了?不但如此,系列作品质量都追不上渤海小吏。于是又回头粗翻前两辑,发现这厮们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不系统。将资治通鉴切分为若干彼此关联不大的小话题,然后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虽然老妪能解迎合受众,但丧失了正义越来越远的聚焦,丧失了春秋大义的深度。自废武功如此的话,熊逸写通俗历史都干不过刘勃,真是让人失望,希望第四辑能触底反弹,否则这个系列包括熊逸这个品牌,都和我缘分尽了
-
盈盈一水间12-25我曾无数次拿起《资治通鉴》,绞尽脑汁地艰难地对照着注释啃读了几页,又再次放弃。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想拜读这套大部头,却苦于入门无道,那么这套熊逸老师解读的《资治通鉴》一定能让你沉浸其中。正如熊逸老师在前言中所说:在审慎和豁达之间走进历史,你会发现熊逸老师审慎的态度,独特的视角和有温度的人性化的解读。《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内容涵盖秦汉风云,从秦纪三,汉纪一至汉纪六,逐字逐句地为我们解读了这段秦汉风云史。期间涌现了无数风云人物,如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张良、韩信……却同样有更多的人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比如李齐,在巨鹿之战中顽强地打响守城之战,如不是史料中的只言片语的记载,或许就此在历史中隐身,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
李广的夏天12-25有很强的可读性,9本书读下来并不会很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发散联系,会让人增强阅读趣味。缺点就是有时节奏略显拖沓,学术性一般,适合我这种古文功底不好、通鉴的小白读者。
-
Aaron12-22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都在熊逸的深挖下给我们呈现着丰富多彩的一面。这种丰富多彩才是我们阅读历史著作最为感兴趣的一部分。那就让我们在熊逸解读的《资治通鉴》引领下完成对于历史的更深入了解,完成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解读,把历史读出趣味,读出感情,读成我们认知世界的一部分。
-
Enjolras12-22一辑九本的大工程一开始令我望而却步,但当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时间却过得飞快。熊逸的写法恰好似第一本“纪事本末体”的史书《通鉴纪事本末》的写法,宏观上遵循年代顺序,落笔处却是以事、以人为本,再加上作者诸多从现代视角的发散,更增阅读的趣味性。作者在书中举的两个例子很有启发性,既久负盛名的钱穆的《庄老通辩》被推翻,以及被埋没在浩瀚史书中的“巨鹿之战”名将李齐,很好地引导读者辩证地看待史料,以及独立思考享受历史的乐趣。个人印象较深的是作者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发散出的中西文明演变的不同,西方人选择想象一个至高权威,既神,可授君权,而中国却选择将皇帝与人民隔绝开来,恰与前段时间所读许倬云的《三千年文明大变局》中的观点关联了起来,着实有趣。
-
悦读的静谧时光12-22《资治通鉴》作为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而读史是一项大工程,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熊逸老师,他带我们追本溯源、去伪存真,在古代意识和现代意识的相互切换中汲取历史的经验,并不断从历史中领悟新意。所谓“以史明鉴”,我想我们研读历史著作,就要从中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益的启发,这才是读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
书不白读12-21一如既往的喜欢,古今结合,收获很多,读起来也很顺畅,就连我这个不喜欢历史的都爱不释手!
-
坐看云起时12-21一如既往的有趣好看。熊逸的解读让古代经典在现代世界更容易被理解,并且给人以启迪。
-
茯苓瞳12-23中国人要了解中国历史,不必专、但要精!熊逸老师说书般将《资治通鉴》秦记三至汉记六归纳为260个小问题,每个问题10页左右,大概5分钟可以读完。这套熊逸版外部有古风硬壳保护,于家适宜收纳;内部每辑分成9本小册子,适宜通勤携带,随时阅读。已在书架留好位置,希望能够收齐整套。
-
AMMO01-12在写作上还是延续着之前逐字逐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手法,阅读上流畅无障碍,有趣有内涵。内容上,则是来到了秦末汉兴,一些知名的人物和事件悉数登场,可谓是很热闹激烈、很有考古价值的一段历史,
-
油焖小辣椒01-06里面的权谋可以学习,说白了,政治斗争就是高举大旗,占据道德高点,拉一帮打一帮,再逐步分化。
-
渊渊先生02-17汉初是一次秦制暴饮暴食后的自我消化,大致从呕吐到调理完毕的过程
-
司南LSN02-17楚汉之争没有那么的传奇 霸王别姬也没有那么的浪漫
-
发电机03-11书确实写得不错,作者历史涵养很高,旁征引博。但是给人一种掉书袋的感觉,很多地方没必要详细展开来引用。
-
Salvador03-09这一辑有些水了,没有前两辑分析的深刻
-
顾大海11-16《资治通鉴》所梳理的秦汉之际的历史,最主要的剪裁对象是《史记》和《汉书》。有很多这两部书没讲清楚的问题,《资治通鉴》同样没讲清楚。虽然今天出土了一些司马光未见过的史料,但我们能参照的典籍,并不比司马光能参照的多出多少。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破解其中的极少数谜题,对于绝大多数难解的事件,要么疑者传疑,悬置不论,要么凭借过于有限的史料,做出尽可能合乎情理,但显然凭据不足的推测。史料的有限性,也会给我们带来非常踏实的感觉,因为全部材料都已一览无余,每位研究者可以获取的,都是同样数量的已知条件,至于如何组合,如何理解,如何形成对读者有益的启发,就是这部书的魅力所在。
-
阿锦12-02十分有趣,这个出版社的书质量都挺高的。
-
锦翼10-21从逐鹿天下到文景之治,历史这条大河两岸的风景已经全然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