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读书评论:
-
Sommer11-21启蒙时代以来的哲学帝国是世俗化的基督天城?其实在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性机制》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
冬日可爱02-05读完这本就能写论文了,简直刷新世界观
-
木其水03-26结尾处时代印迹浓厚,可惜已经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了。现代性是世俗化的基督教进步史观,但是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这书对于欧陆理性主义的处理远好于其对英国经验论的处理,英国传统似乎在唯名论影响下更为微妙,比如牛顿休谟等人,而不是普通大陆理解中的那样世俗与决定论。
-
关一一04-12理性的思辨颠覆了宗教,却仍然跳跃不出历史结构中的范式重复。某种意义上,历史不过是反复的颠倒。
-
落凤坡12-29启蒙与启蒙的敌人有着近似的面孔,只是理性成为了上帝,未来替换了彼岸
-
朵01-25卡尔·贝克尔说“人类毕竟是热爱真理并追求真理的,虽则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毕竟正是我们的理性发现了这种局限性。” 眼睛生而为视,大脑生而为思。作为一个人,应努力去完善而运用自己的理性,从而避免自己成为尼采所说的只不过的“偶然的存在”。
-
queenie10-21文笔真好。同时赞美译者。
-
郁则12-07贝克尔的阐述也受到了他在第一章所言“舆论的气候”的影响。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对启蒙运动的重新定性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他在第四章的收束部分表达了自己的愿景:或许一种有规划的经济会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而这就和之前我们以为启蒙运动建筑在对理性的充分信任上一样,未必是真切的。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当下又是一个模糊而流动的状态,所有的“新”可能只是一种回归。无论是奥勒留想过的“一个四十岁的人如果有点脑筋的话,有鉴于这种相同性,就已经看到了曾经有过一切和将要出现的一切了”还是杜克洛说过的“过去可以为我们照亮未来,而历史知识无非就是一种期待之中的经验罢了”,都强调了一种现世意义。天城仍然会持续下去,从奥古斯丁构建的上帝之城到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城再到如今一种隐隐约约的形态,信仰的行为不曾改变。
-
沙砾于飞02-09“他們以對人道的愛取代了對上帝的愛,以人類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達到完美的狀態取代了人類的贖罪,以希望活在未來世代的記憶之中取代了希望在另一個世界里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