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共产主义的兴衰

读书评论:
  • 七月策兰
    07-16
    视野狭窄,毕竟老欧洲只会搞点党派政治,所以作者的眼界基本只能看到党争。社会精神面貌、制度组织结构、产业政策的具体效果等等描述粗糙,甚至违背基本事实。不过作者还是非常善于使用西方政治教科书上的那一类意识形态术语,下结论一套是一套的。
  • 喵小铭
    07-09
    大概勾勒了轮廓,还要参考其他文献对照
  • 苏斯汉诺夫
    12-28
    一种比较政治学的可能是把东欧和朝鲜并举,研究被植入的制度。
  • Cyrus
    08-0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屠龙者圣乔治
    02-25
    读到第三章确实读不下去了。。。
  • Ba-xylose
    06-18
    奥匈帝国秩序的继承者自始至终都在威尔逊世界的边缘与中心附近,它独特的政治现象是建立在苏军的进驻和撤离前提上的。感觉①,臃肿而没有效率的国有工厂实际上起到了对少部分人的社会福利的作用,否则保加利亚的工人不会支持日夫科夫。②,全书总体来看较少着墨于东欧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存在对社会与政治的变迁起到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 豆友167775318
    05-08
    还可以。三百页写了战后到剧变的东欧状况,详略得当。比较客观地评述了东欧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勾勒了其中矛盾——国内高层政治与苏联政治矛盾的交织、苏联的经济军事干预、经济改革停滞与轻重工业问题、西方科技封锁、民众不满、官僚特权阶层强韧、知识分子指责批评、民族主义与宗教涌动……最受启发的还是作者对东欧国家的分类,果然寻求一个“统一”的东欧是有问题的。北边的德波捷匈,原先经济情况较好,有民主基础,较早碰到改革瓶颈;南边的巴尔干诸国,经济比较差,民主基础也一般,喜欢玩强人政治,总是被改革浪潮“波及”。读这本书,从前往后看比从后往前看更好,许多事情二战以前似乎就已经埋下伏笔了。总是想问东欧为什么剧变,问工铲主义为什么失败,问世界未来的出路何在,容易忽略掉一些历史性的关键因素,陷入意识形态者的狂想。
  • 海怪幽灵
    03-23
    按作者的观点,八个东欧国家应该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巴尔干半岛上的是一个系统,德波捷匈是一个系统。整体上八个国家着墨不均匀。波匈捷三国着墨最多,保罗次之,南斯拉夫更少,阿尔巴尼亚只是捎带提了几下。另外,作者还是批评指责为主,成就讲的太少了。
  • Loner
    03-01
    語言表達上很準確,資料引用也很翔實。少有見到對社會主義的抹黑和攻擊,總體上客觀性很強。在作者看來,東歐即使是在最後的十年當中在大體上都還保持著發展的勢頭,而東歐短時間內發生的劇變是很多學者甚至是西方學者都沒有預料到的。究其原因,可能和作者在最後表達的那樣:官僚主義和特權階層長期存在對國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導致了東歐的悲劇。
  • 被灌醉的历行君
    10-04
    首先,东欧国家的经济建设并不算差,甚至到80年代经济上也没有明显要走到尽头的迹象(冷战另一边也完全没有料到)。同时,这个制度依然成就巨大:较高的增长、就业保障、医疗和教育保障。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直击命门:为什么所有成就似乎都被视为理所当然,不算是什么“优越性”。这样说来,或许问题还是在于“政治”上的——而改革的大多数方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点:如何在一个基本消灭剥削的社会里实现民主。可以说,南斯拉夫算是开了一个“坏头”,赫鲁晓夫接着以一己之力摧毁了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之后,东欧的改革方向基本上在引入市场和雇佣劳动(南斯拉夫模式)和指令性经济(所谓“斯大林模式”中转圈,没有考虑计划经济+工人民主(比如鞍钢宪法的尝试)的可能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资本主义是反民主的,那出路何在?
  • 城市中的乡绅
    12-22
    史料详尽,虽有一定倾向性,但确实是国内公开出版的相关题材的最佳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