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社会史
读书评论:
-
胖达叔12-20有许多启发,可以嫁接到我的研究上
-
豆叔叔09-29翻译影响阅读。整体有点意思~
-
酒酿冬瓜10-05俺以为,这是一本相当混乱的书,自始自终我也没弄懂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而且,恐怕他自己也跟我一样不明白
-
兔子晴03-24看完之后觉得该给大木康的同题作品加一颗星
-
168 Hours10-02感觉周绍明应该更近一步,立足点多在论述宋到晚明时期藏书作为社会现象所出现的变化,以及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符号学意义所做的相关解释,最多延伸到清中期四库全书编撰的时候,多数是在1700年以前,那么对于1000-1700年时段的相关研究,在用"late imperial China"适合有些不合适了呢?
-
雲生07-05譯文很生硬,這也是譯本無法避免的問題。但是披露的問題很有意思。可以翻翻,買就算了。14.12.28补记:这书也被立十教授打脸了。
-
什么粥12-03内容还不错,翻译腔太重了!
-
沈书枝06-02我喜歡它謹慎的態度、豐富的材料和縝密的思維。書後附的對當下出版史的研究的近於文獻綜述的說明也很有用。唯一的缺點是書的正文六章所有的注都附在最後,看書時要不停地翻前翻後,真忍不住要恨起來,責編真的是太懶太懶了。
-
易又饕12-26将书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进行研究,并以此为线索探究书籍形成与流传的社会背景,此角度甚为有趣。与将档案作为研究对象而非单纯信息来源的一些新学术风尚,亦有暗合之处。然而行文似乎还是有些单薄和苍白,可读性并不太强,各章之间的关系是堆砌性而非承继性的。另外,看完此书,加剧了我对书籍拜物教的反感。书籍是知识的来源,如果将其单纯作为一种物质而不予认真研读,纵然家藏万卷,也只是显摆土豪金的另一种方式罢了。
-
风间隼03-17对理解中国社会中书籍和知识传播的演变很有用。第一章详述了书籍生产过程,第二章专注于印本和抄本之间互补而非互斥的关系,第三章论述了明清书籍流通中的“非市场”模式,强调了政治和宗族的力量,第四章对比了阿拉伯和西欧的情况,将藏书癖与政府馆院提供公共服务的好坏联系起来,还有对藏书带来的经济、社会地位、道德利益的论述,都很有见地,读来颇受启发。书痴们的各种奇闻轶事令人莞尔。可惜只局限于江南,又以18世纪为下限。而且译得不太好。
-
東寫西讀06-27梁道長的書評顯然比本書更有啓發性。我不得不佩服作為一個西方學者周紹明在文獻爬梳過程中付出的艱辛,而令我十分不滿意的卻是本書結構邏輯上的混亂,對我這樣一個專門從事書籍史和文獻學研究的讀者尚且如此,那麼普通讀者有如何卒讀。不得不批評本書的譯者山大的何朝暉教授,譯文相當的晦澀,不夠精煉流暢,作者明顯的錯誤也沒有指出,如傅增湘在民國十四年只出任過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未曾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且譯者本人在翻譯過程中也犯了一些在專業角度來看非常低級的錯誤,如明代大藏書家脈望館主趙琦美,錯譯為趙綺美,如果對文獻檢索更細緻一些,這些不必要的錯誤想必是能避免的吧。書後所附《本書所涉及相關書目的說明》,寫得相當精彩,從中可窺得作者研究的門徑,不可等閒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