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的归来
读书评论:
-
李夏凉03-30赞呐!看完书最喜欢这一句话“一个异国情调的哑角说出的话语,充满痕迹,充满回忆”。看前建议看一下序会更清晰啊。
-
藤冢虫05-05老实说,很难懂,甚至我可以说我读完后也不能太懂,因为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热衷于暗示与隐喻,而这些信息有必要联系他的背景,幸好开篇的序文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为读者铺平了一点道路。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流亡者的故事,作者的经历犹如碎片一般闪现,很难整体把握,但根据其反复提到的意象和事件可以判断其悲惨的经历:被驱逐、遣回(无道歉)、父亲被驱逐、母亲眼瞎、自己再度被驱逐、回来。看似散乱其实是一以贯之的。作者对强权的态度是倾向于戏谑调侃,将国家制度等讽刺为表演舞台,自嘲为丑脸小丑奥古斯都等,他以一种不正经的态度抗争不公。这是一本很“深”的书,要读懂还是很难。
-
喵啊05-13抱歉,我翻开第一页,文字是美的。但当我读到了18页,终于第二次打盹了……
-
夏深04-06读的是这个版本,更正
-
语辕03-01索尔·贝娄说:“你不应该。你知道,我经历过这些。取消旅行罢,保护你的平静。在这里你的困难够多的了,但你毕竟有一个优势:距离。可别滥用了。”伯恩哈德的自传,也是同样的困境。
-
人形凹陷12-04“几年前,我是一个完整的人;我有五六颗心,同样数量的手和脚,鼻子和眼睛……犹如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不是吗?但现在,我的心都四散了。”
-
游离子08-19在由谎言筑起围墙的“乔尔玛尼亚”,挤在思想狭隘的狭小的限制之内。人生如戏,只能顺从地按着剧本表演,“可笑的大合唱”的成员始终是一个虚假的团体、一种幽默诙谐的托词中的一部分。“时间收归国有”,逐渐建立起国家对公民的占有权,仇外情绪变得更微妙,怀疑统治着全部的个人生活。“在将谎言制度化的社会中,个人的自我要想生存,只能是在那些虽说不完美但毕竟保护隐私的飞地”,“自由市场与自由言论的混乱被禁忌的精神分裂症所取代。随着统治力的扩张,能利用的灰色地带变得更加有限”。“接受必要性,适应生活。”扮演着花脸小丑或白脸小丑。“我将不为我不再相信的事物服务,无论它称自己为我的家、我的祖国还是我的教堂。”苦难深重的犹太人的“精神独立性”,异己分子,去国怀乡,近乡情怯,一场告别之旅,疗伤之旅。
-
秀逗君01-05对我来说,东欧近半年的历史就是碎片一样的存在,但是这本书帮我弥合了纳粹、犹太、共产主义与个人之间部分碎片的关联,这本书只能说是部分看懂。
-
日暮倚修竹08-3120160927。无尽的漂泊感。
-
K1DD11-25犹太人写关于政治的小说太他妈要命了,这像一桌隆重丰盛,每一样都分量十足的菜肴,你得细细咀嚼才算弄得明白怎么回事,可作者故意不放盐,为了回避他讨厌的“美国式的简单”文学?
-
把噗09-26为何读起来会有别扭之感
-
abitobssesed01-16还有一种精神的流亡。齐奥朗谈到无国界的兴奋,卡夫卡谈到共同信仰,但一个人却于内在分裂:幼稚的表演部分与古老的本能反应中的精神分裂。在孤独中,仅能省察语言的秘密活动,甚至与任何意义归属都保持距离。
-
看不见的城市08-11重现的时光,以及挥散不去的往昔之阴影。有人统计过删了哪些吗?想拿英译本补读一下。。。
-
NG06-10在罗马尼亚的文化和历史中,“流氓”一词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它意指被放逐者、局外人、孤独的人、独立的思想者,语出1935年犹太作家海希特-塞巴斯蒂安之笔。在当时的反犹主义、极端种族主义看来,“流氓”为“亵渎者”、“麻烦制造者”,塞巴斯蒂安解释为“非党派人士、异己分子”。马内阿更是赋予了它一种新的意义——极权制度下的独立思考者(罗四翎)
-
weiwei10-10补了一些回来,又删了另一些,哎,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