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森林与土地管理

读书评论:
  • zoologist
    03-15
    提供了多角度的视角。但作为美国人来描写中国的森林与土地管理,历史厚度还是不够的。而且这标题跟内容并不相符。
  • brightbrid
    05-08
    坦率地说,这本书似乎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书籍。毕竟是外国人,坐着对中国史料的把握肯定有不足,书也不厚,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开展来讲。但是,感觉作者写作视角是很对的,那就是“森林到底是什么?”,它不仅是木材,还是政治,也是文化。所以,读完这本书,能够给读者一个大的蓝图,至于蓝图里面的每个小图像,需要再读其他书。有些书是给人细节的,有些书是给人思想的,这本书是后者。
  • leansing
    03-09
    作者没啃过三礼,更不清楚诗、书的体系,脑洞太空啦
  • 予放Youf
    02-17
    第一章、第二章还是有不少非常精妙的角度的。但通书几乎没有有关传统中国的具体史料和案例,观点也比较凌乱。
  • 杜鹃山小宝贝儿
    11-15
    稀碎,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地方社会理解太浅薄。
  • 赖怀普
    01-03
    中国历史上并非只是毁林开荒,对森林也存在多种形式的管理与保护。战争、开垦、征敛、边防与防匪都可能造成森林的砍伐,但也会因为象征目的(木兰围场)、宗教因素(寺院森林)、公共财产(宗族土地)、商业用途(林中物产)等因素对其进行保护。P22邱濬的边疆造林防御建议挺有意思。“森林作为一种媒介,通过它,使用者可以满足他们的象征需求、社会需求或物质需求。使用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人口变动的外部动因、技术革新、政治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决定自己的需求。一般来说,最能满足象征需求的是森林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它们能够维护组织的凝聚力。物质需求的满足,主要靠人们对生产的大量投人。出自同一组织的使用者集团,会根据不同的外部力量,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不同的使用者集团,会根据相同的外部力量,采取相同的策略。”2022005
  • 哈雷希撒一世
    07-27
    原文标题和中文翻译的标题 都过于标题党了啊 原文标题相对书中的内容过宽(正文实际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帝国晚期至共和国早期),译文标题相对书中内容范围又过窄。另内容本身太简略了,感觉森林史虽然资料、材料不多但不至于这么简单就概括了吧。2014.07.23——2014.07.27
  • 小嘎豆
    02-26
    相当有启发,特别是国家和地方组织对于自然资源的不同管理模式的分析。翻译还是有不少小问题但基本源于不熟悉英文学术脉络和写作,不多做苛求了。
  • 勤学
    12-20
    学术性强和可读性都不错
  • 杜修琪
    03-14
    呵呵这你也想骗过去不知道那些模棱两可的词汇哥非常熟悉并且每天都使用么
  • 洣歌
    06-15
    “森林作为一种媒介,通过它,使用者可以满足他们的象征需求、社会需求或物质需求。”(P139)这种视角,启发我们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多重侧面。我们不仅要看到它呈现的外在、表面、形式,若要认识它的发展、变化历程,还要去理解它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逻辑。
  • 孔飞刀大叫兽
    04-08
    角度有启发,但是真的只是个不是怎么懂中国的老美写的一本小书~
  • 星尘
    12-27
    个人觉得不是十分专业,一个很大的选题,史料却很不扎实,还有不少奇闻在里边,比如樟脑是用特别的茶树提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