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巴黎起舞

读书评论:
  • Swine Song
    10-19
    第一部分文艺范,第二部分污秽范,第三部分落末范。叙述主体繁多。喷涌的荷尔蒙,重口味的搞基细节描述让人不适。
  • 宫胁咲良
    10-30
    “我们总是负载着我们自身的崩解,无怨无悔。”“唯有当我们不再孤独时,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的一切孤独才有意义”
  • Comments
    11-18
    看得迷糊,叙述主语一直在变,很难沉浸之中
  • 犀牛大哥
    05-19
    还是喜欢以前的译名《舞者》,现在这个,太轻巧了,而小说其实很忧伤,残酷,特别是开篇,有我读过最好的战争描写……不过这个封面还不错
  • 气氛组组长
    07-30
    描写了俄罗斯传奇芭蕾舞者鲁道夫•纽瑞耶夫的传奇人生。小说开篇对战时苏联的描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战场上归来的残疾军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洗了一个热乎乎的澡,被送进温暖的病房里,终于有时间审视残缺的丑陋躯体,不知道余下的人生该如何走下去时,一个鞑靼孩子的舞蹈让他们短暂放下来的眼前的苦恼。鲁迪在结识了一对流放艺术家邻居后,踏上了学习舞蹈的路,勤奋练习从列宁格勒跳到了基洛夫芭蕾舞团,在叛逃巴黎之前,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舞蹈家。在他梦想的领域里,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至于那些流言蜚语,任由他人评说。非常精彩的舞蹈艺术家的一生。
  • 不玩豆瓣
    07-04
    开篇残酷写实的战争场面描写以为在读《西线无战事》,后半部分香艳无比going down(真的浪荡到眼珠子要凸出来了)以为在读《萨德侯爵》,满页的交 媾 ……,如此之反差也是没想到,阅读体验犹如坐过山车一般刺激,文字肆意挥洒毫无遮兰,鲁迪的晶莹的汗珠都要沾湿出纸页了!……当然是美的,那些怀念故乡乌发亲人(母亲、妹妹)的回忆,不停跳跃的地点时间、非常随意的视角切换、突然闪现的一串串耀眼的名人……碎片化意识流的一段段文字就如他飓风般不受拘束的舞姿一样,跳到哪散落到哪,目空一切,狂浪不羁。努里耶夫的一生激情澎湃,阅尽人事,永不枯竭的激情就是他的精神鸦片、如同呼吸一秒都不可或缺、这人可真是不枉活这一辈子啊。ps;再次感叹一下,书籍的审核尺度比影视宽泛太多了,是不是因为,读书的人少?………
  • Cheer.S
    06-19
    更喜欢原名《舞者》,新版的感觉有点轻了。开篇就是令人震撼且惊心的战争描写,一举奠定了全篇故事伤痛又残酷的基调。起初对这名艺术家并不了解,还是后来去搜索了相关资料,然而完全不会影响读者被语言被情节所深深吸引。他为舞蹈而生,为舞蹈而死,把自身的天赋与后天的努力做到了极致,真的绝美!美得澎湃而残忍,美得天旋又地转,美得绚丽亦孤独,美得黯然且心碎。作者运用了多视角的写作,实现了一种画卷式的全景描述,清晰地交代了故事背景与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生活面貌和心理状态。璀璨的天才可能更适合被仰望,他已超脱了平凡的生活,超越了他自身的矛盾,是舞蹈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其他的普通人,反而让我们在迷失的生活里找寻到出口。
  • 空空
    06-07
    2023乐29:文字比影视更自由,看鲁道夫的芭蕾视频远没有看这本书让我感觉离他更近,他的舞蹈在书中也比现实中的感觉更美。语言鲜活,非常好读。
  • 瑶瑶
    05-31
    “最杰出的艺术家生来是为了丰富他们的艺术,而不是成就他们的自我。”“你的生命,只有一部分是用来跳舞。其余时间,你在四处行走,思考跳舞!”作家用文字勾勒一位艺术家的一生,并非易事。
  • 阿斯帕拉戈斯
    02-11
    很生动的描写,人称转换头晕目眩,但确实未在苏联生活过的作者,写作有些隔靴搔痒感,类比Julian Barnes的《时代的噪音》
  • 氯雷他定
    02-02
    三星半,不同视角的碎片组成了每个人眼里的鲁迪,从乌法到巴黎,从寒门子弟到上流社会中心艺术家,平铺直叙难免会看多了乏味,有意思的是他人眼里的鲁迪竟然比第一视角更迷人,雾里看花、幕起幕落、生生死死
  • 萝莉要当女汉纸
    01-30
    冲着努里耶夫去看的,但这个文笔也太好了吧,后劲儿真的很大
  • 赵澍澍
    12-16
    “唯当我们不再孤独时,我们在这个世上所经历的一切孤独才有意义。”
  • 品川·H
    01-10
    当我们不再孤独时,我们在世上所经历的一切孤独才有意义。
  • Ego&Ego
    02-29
    开头对战争的描写,非常有画面感
  • DollyTilly
    01-23
    坚持。他是认真的,同时又时常摆着满不在乎的姿态。狂躁,暴烈。充斥着爱而不得和临界值。周围都是疯子。过度燃烧的生命。坚韧而脆弱。念念不忘的母亲是成功背后的尴尬失败,是时代造成的。时代变迁,渐渐变得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