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

读书评论:
  • 祝英台与海菲兹
    02-13
    读到后来分外有感觉。文风确实有点“格格不入”:)
  • 皓月
    06-08
    他的一生便是格格不入,而这个词语给予我很大启发,很多理论大师便都是格格不入的。因为他们超前于社会常识。
  • 哆啦猫吃米老鼠
    11-28
    萨义德的疏离感来自其无法决断自身身份的苦恼。《知识分子论》可视作此书后续。
  • 孙大伟
    01-05
    耐心读完的都是自虐狂,打五星的都是伪君子
  • 丰无涯
    09-30
    读者不顺,估计主要原因是译笔干涩(?)
  • 艾弗砷
    06-01
    萨义德就是个纨绔子弟。在开罗,他是与世隔绝的特权阶级;他在黎巴嫩过着田园生活,墙外是数十年的黎巴嫩内战;他以他的阿拉伯名字和长相为耻,那使他不能完全融入上层社会——于是自卑的他开始反对那个上流社会。他自私,眼里除了自己没有别人,包括亲人都与他难以亲近。恋母情结是这个回忆录的主题,让人怀疑他声援巴勒斯坦是因为他母亲是巴勒斯坦人。萨义德,就你这逼样,“格格不入”这四个字也能轮到你说吗?
  • abby
    10-29
    在《知识分子论》中,萨义德以流亡来隐喻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不固步自封,对现实不满,采取批判立场,注定了必须在权力核心之外,成为边缘人,“抗拒,不被纳入,不被收编”,“对权势说真话。”这本自传式的回忆录似乎完全不同于萨义德的其他文字,整本书他都在试图探索回溯第二自我的根源,但我总觉得他把自己幼年时期以及青年时期回想和描绘的太敏感了。对于姓为Said这样的民族,我的确是很陌生的,不过对于那种复杂而强大的家庭纽带关系,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塑造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这回忆里都是反思和探索,没有了温情,读起来总是觉得心理有点不太舒服。
  • 月半女史地板君
    11-13
    “偶尔,我体会到自己像一束水流,我喜欢这意象,甚于许多人附之以相当意义的固态自我的身份观念。这些水流,像一个人生命中的许多主题,在清醒时流动着,状况最佳的时候不需要调解或协和。它们可能不合常情,也许格格不入,但至少流动不居,有其时,有其地,在林林总总奇怪的组合样式中运动,有时彼此冲撞,却没有一个中心主题。我生命里有这么多不和谐音,我已经学会不必处处人地皆宜,宁取格格不入。”